曹操问道:“现今元让在南阳守备,被刘备重重围困,谁敢前去救援?”
武将们纷纷请战,他们根本不畏惧死亡,之前数次败于刘备之手,让他们实在是太憋屈了。
现在有了这个机会,那就不能错过,一定要报上次的失利之仇。
可是谋士们却是一声不吭。
他们虽然支持荀彧,不愿意让曹操迁都,但是要说援救南阳,他们却觉得并不可能。
南阳现在已经陷入四面包围的境地,后路更是被张飞等人堵的严严实实。
即使援助到了南阳又有什么用呢?
运送粮草的路没有打通的话,南阳的粮草就一直处在危险之中。
这么多的援军赶到南阳也只能是抱薪救火罢了。
南阳的军队变得更多,消耗的粮草就会更快。
与其前往南阳,还不如保持现状,南阳说不定支持的时间更长一些。
要么就是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将通往南阳的路全部打通,保障曹军的粮草安全。
但这个成本和时间就非常多了,还不如加强运粮队的兵力。
能够将足够的粮草运到南阳。
又或者是直接击败以关羽和诸葛亮为首,张飞、庞统、甘宁、寇封等为辅的刘备侧翼大军。
但谁又敢做这个保证?曹仁怎么样?襄阳怎么样?于禁怎么样?
败的是那么轻而易举,败的是那么理所当然。
现在南阳的实际情况是不缺兵力,只缺粮草,如果有足够的粮草,凭借坚城,三万大军足够抵抗刘备的围攻。
但问题又回来了。
最主要的就是粮草的问题,如果粮草问题能解决,那谁又会害怕围城呢?
若是以强大兵力运送粮草,恐怕粮草还没运到,就被这些人给吃的一干二净了。
但是兵力太少的话,又怎么能打得过张飞的游骑呢?
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现在曹操麾下的老兵已经没有太多了,若是支援南阳再败一次的话,恐怕就没有多余的力量了。
只能招募临时的新兵前往前线。
但新兵又能有多少战斗力呢?
不迁都肯定是正确的选择。
但坚守南阳也是正确的选择吗?
但若是不坚守南阳,没有南阳的守卫,许都将面临无险可守的地步。
那除了迁都好像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想到这里的谋士们突然发现自己好像陷入了一个误区。
这个误区甚至在今天之前并没有发现。
或者说他们并没有在意迁都与否的后续打算。
只是想到应该遵循荀彧的遗命,劝谏曹操回心转意,打消迁都的念头。
但是今天曹操突然转性,不再说迁都的事情了,而是直接问询救援南阳的相关事宜。
众谋士才突然想到了这些问题,才突然发现了这个思维上面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