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外界对此可是一无所知。
但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一般都习惯——用脚投票,不对就跑。
tiktalk的危机来得比李昊预料的还要迅猛。
自从张惊人失踪后,股市反应如同飓风般猛烈。
公司股票一天内暴跌了30,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负面消息,投资者纷纷撤资,股东会议上更是出现了恐慌情绪。
对于tiktalk来说,问题不仅仅是张惊人的消失,更重要的是,这个曾经风头无两的社交平台,如今看起来像是失去了灵魂。
李昊接到的电话几乎是接二连三地打来。
首先是tiktalk在漂亮国的副总裁安娜,她的声音充满焦虑:
“李,我们现在的局面完全无法掌控!公司股价已经下跌了超过30,投资者开始要求我们提供解释。”
“而我们所有的公关团队都陷入了瘫痪状态,媒体不断地在炒作张总失踪的种种可能,大家都在猜测是否有更深的阴谋。”
紧接着,李昊收到了来自tiktalk的董事会的通知,要求他尽快出面,代替张惊人暂时接管公司管理。
这让他感到意外,但他也并非毫无准备。
毕竟,他与张惊人合作的根基已经扎实,再加上他曾在多家国际投资公司担任过重要职务,理论上具备了接管企业危机的能力。
只是,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似乎有些太突然。
李昊并没有急于做出决定,而是开始深入思考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
毕竟,tiktalk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社交平台,它背后涉及的利益链条极为庞大。
股东的压力、投资人的恐慌、用户的流失,所有的因素都像是一个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他决定亲自前往漂亮国tiktalk的总部,见一见公司的管理层,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
安娜和其他高层人员似乎都在等着李昊的决策,因为他们深知,此刻的tiktalk正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在前往tiktalk总部的路上,李昊思考着如何通过公关手段平息公众的焦虑情绪。
他知道,一旦股价进一步下跌,可能会引发股东和投资者的集体反应,甚至会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新闻事件。
而媒体的舆论,无论是支持张惊人失踪的“阴谋论”,还是猜测tiktalk未来的不确定性,都会加剧投资者的恐慌。
一到总部,李昊就召开了一场紧急高层会议。
tiktalk的副总裁安娜、技术主管哈维、市场总监凯瑟琳等管理层成员都出席了。
“李昊,公司的形象已经彻底崩塌了。张总的失踪不仅让外界认为我们在‘黑暗中摸索’,连内部员工的士气也大受打击。”凯瑟琳首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是的,尤其是股东们,他们开始要求我们提供一个确切的解决方案。”哈维也补充道,“股东不再信任我们,投资者已经开始撤资,公司的财务状况非常紧张。”
李昊清楚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公关危机,更是公司核心战略和管理的全面失衡。
他镇定地说道:“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稳定市场信心。其次,我认为,我们要立刻启动一项紧急应对措施,恢复外界对tiktalk的信任。”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李昊的确凭借着自身的投资和企业管理经验,开始着手调整公司内外的各个层面。
李昊明白,要想稳定股价,首先要平息媒体的焦虑和公众的不安。
于是,他开始联系几家重要的财经媒体和社交平台,制定了一系列公关策略。
目标很明确——让外界知道,tiktalk的管理层依然掌控着局面,而张惊人失踪背后的问题正在处理中。
他亲自出面,接受了几家媒体的采访,并在采访中强调了tiktalk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展方面的成就,提出了一些未来的战略调整和发展计划。
李昊巧妙地将话题引导至“危机中的机遇”,而不是“失去控制的公司”,通过强调公司团队的凝聚力和决心,逐渐改变了媒体的报道方向。
不过,李昊的公关团队并不只是采取这种单纯的“信息控制”策略。
他们还与各大股东进行了沟通,确保他们能够理解tiktalk当前面临的挑战,并达成了一项暂时的协议。
即在未来几个月内,股东和投资者们将会获得更频繁的公司运营报告和进展汇报,确保信息透明。
与此同时,李昊还决定重新审视tiktalk的内部组织结构。
他与安娜、哈维、凯瑟琳等关键管理人员深度讨论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和人员配置,提出了一些必要的调整计划。
虽然这些调整对员工来说可能是震动性的,但为了公司长期的健康发展,李昊认为这些措施势在必行。
他建议进行一轮高层领导力的更替,并与一些技术专家和市场策略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对接,力求在短期内推动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的速度,吸引更多的活跃用户。
“我们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外部的舆论,更要在内部激发出一种新的动力。”李昊说道,“这不仅仅是关于危机的应对,更是关于如何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找到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