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都吃不饱饭,饿得前胸贴后背的,对咱们大秦可是怨声载道啊!”
“而且,连续这么多年的征战,已经把咱们大秦未来五年的赋税都给消耗殆尽了啊!”
“如果再继续运送粮草去前线,恐怕会把咱们大秦给彻底拖垮啊!”
王绾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神色,他心里很清楚,战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极其耗费钱粮的事情。
虽然大秦的军队战斗力很强,能够迅速地灭掉其他诸侯国,但是百万大军出征,所需要消耗的粮草数量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啊!
而且,对于那些投降的士兵,还需要进行安置和收编,这一切都离不开钱粮的支持啊!
作为大秦相邦,王绾身负重任,执掌着国家政务的处理。
他深知大秦如今国库亏空的严重程度,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之后,大秦的国力遭受了巨大的消耗。
要想让国家重新恢复元气,至少需要五年甚至更多的时间。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武安君动兵攻齐了!”嬴政惊愕不已,这个消息让他感到意外和震惊。
嬴政的话音刚落,满朝文武的神色瞬间发生了剧变。
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大王,还请速速下诏阻止武安君!”一位大臣焦急地喊道。
“大王不能再这样耗下去了!”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若是继续打下去,国家真的难以维持啊!”又有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武安君刚刚灭掉楚国,现在又立刻发兵攻打齐国,这简直就是穷兵黩武,绝对不可取啊!”一位老臣痛心疾首地说道。
朝堂上的议论声此起彼伏,大臣们各抒己见,都对武安君的这一举动表示担忧和反对。
在一片嘈杂声中,许久未曾在朝堂上发言的李斯也罕见地开口了:“还请大王速速阻止武安君!”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引起了众多大臣的共鸣。
“臣等附议!”几乎是大半个朝堂的大臣都站出来表示支持,他们异口同声地请求嬴政立即采取行动,制止武安君的军事行动。
“天下间如今只剩下一个齐国了,我大秦自此以后将再无敌人,可以与万民一同休养生息,这一战乃是最后一战,寡人实在不想再继续等待下去了!”
“相邦,你务必倾尽全力,在全国范围内筹集六十万大军以及三个月所需的粮草!”
嬴政站在朝堂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满朝文武。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可动摇的决心。
然而,面对嬴政的决定,满朝文武却纷纷表示反对,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似乎对这一决策心存疑虑。
嬴政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他的心中早已拿定主意。
这封捷报上不仅有前线的战报,还有他弟弟的亲笔信。
信中详细描述了当前的战局以及陆尘的战略计划。
“大王,三个月的粮草实在是太仓促了。”
“攻齐的关键在于攻心,臣下的策略只是佯攻,目的是让齐王不敢用全族的性命来冒险!”
然而,嬴政的决心并未因此而动摇。
他深知陆尘的能力和决心,这封信中的每一个字都透露出陆尘对这一战的必胜信念。
嬴政又怎能不支持他呢?
“大王,即便有六十万大军,三个月的时间也远远不足以灭掉齐国啊!”王绾的眉头紧紧皱起,一脸苦涩地继续说道。
嬴政凝视着王绾,缓缓开口:“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在三个月内灭掉齐国!”
“若是不能达成此目标,那寡人将会下诏停战两年!”他的话语如同惊雷一般,在朝堂上回荡,让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嬴政的目光犹如饿狼一般,凶狠而贪婪,仿佛要将王绾生吞活剥面对这样的目光,王绾心中虽有万般不情愿,但也深知无法抗拒。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无奈地躬身一拜,应道:“诺!”
朝堂之上,其他大臣们的脸色同样难看,尤其是那些文官们,他们的眉头紧锁,面露苦涩之色。
因为他们都清楚,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们恐怕会过得很艰难。
嬴政看着王绾的反应,心中并未感到多少宽慰。
暗道:“尘儿,此次出征,责任重大,你若失败,寡人必将成为众矢之的,遭受世人的口诛笔伐,甚至可能遗臭万年!”
然而,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嬴政虽然对这次连续攻伐的决策心存疑虑,但由于陆尘的亲笔书信中透露出的坚定决心,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陆尘。
毕竟,如果换作其他将领提出如此激进的战略,嬴政绝对不会轻易应允,甚至可能会下诏追责。
但正因为是陆尘,嬴政才愿意无条件地信任他。
然而,这份信任背后,嬴政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