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区"虎啸"演习场"高耸的检阅台上。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一群身着军装的高级将领。
他们的目光不时扫向远处尘土飞扬的演习场,那里即将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对抗。
检阅台下方的指挥部内,战术地图上红蓝两色标记分别代表着方宇的"合成营"和传统加强团的部署位置。
演习尚未开始,但军方高层们的讨论已经如火如荼。
"拿一个营对抗一个团?这简直是在开玩笑!"
陆军副司令张立新少将冷笑一声,目光扫过在场的同僚。
"我军几十年传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就算方总工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逆转兵力悬殊的基本军事原则。"
"别急着下结论,老张。"
总参谋长徐如达中将手指轻敲着战术地图,声音沉稳。
"方宇同志的提案虽然大胆,但我看过他们这一个月的训练记录,确实很有特点。”
“信息化作战、火力协同、各兵种一体化操作……这些理念都很先进。"
南部战区司令赵国强中将凑近地图,指着蓝色部队的部署点。
"我对这个合成营的指挥体系很感兴趣。传统团级作战,从命令下达到执行至少需要四到五级传达,而方总工设计的扁平化指挥体系,理论上可以将反应时间缩短三分之二。"
张立新不屑地摇头。
"纸上谈兵!实战中,这种超前理念能有多大用处?”
“更何况,面对三倍于己的敌人,再好的反应速度也无济于事。"
大首领一直沉默地聆听着争论,此时终于开口。
"诸位都有道理。军队改革确实不能盲目冒进,但也不能故步自封。”
“今天的演习正是检验新理念是否可行的最好方式。"
他转向徐如达。
"听说小方选了个年轻营长来指挥这次演习?"
"是的,王钢,来自北部战区第38师,曾参加过半岛战争,表现出色。"
徐如达翻开一份档案。
"虽然年轻,但作战思维活跃,胆识过人。方总工认为他最能理解并执行合成营的作战理念。"
"年轻人指挥这么重要的演习,太冒险了!"
张立新再次表达不满。
"我军传统讲究资历和经验,这次对抗的红方团长可是我们陆军的老将,参加过多次实战的薛长河上校。”
“谁能保证那个毛头小子不会在压力下崩溃?"
徐如达微笑着合上档案:"这正是方总工想要考验的。”
“他认为,未来战场上,决胜的关键不在于经验,而在于决策速度和创新能力。所以特意选择了这种悬殊对比。"
坐在一旁的空军司令刘亚东少将突然插话。
"我很赞同方总工的观点。你们还记得两年前的j-20事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