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之战以后,随着袁绍退走,刘备军彻底控制了井陉道关外的全部区域。
于是不仅邺城,就连邯郸也陷入了刘备军的围攻。这等于整个冀州南部已经是落入了刘备的控制之下。
因此,刘备军在完成了对邺城和邯郸的包围之后,也开始调整兵力部署。尤其是八月邯郸被攻克以后,刘备让来自草原的士兵们返回草原,开始执行顾南行对草原诸部的渗透计划,准备有计划的,系统性的管理草原诸部。
而另一方面,则是把部分精锐调回到兖州的前线上去,准备应付秋收之后,可能发生的袁氏和孙家联手进攻的情况。
当然,还要准备应对已经到达并州的袁绍派出的援军。所以,在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对邺城,刘备军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与袁谭和沮授进行消耗战。
只不过,由于这一战十分重要,刘备依旧在邺城前线亲自指挥,应对袁氏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
事实上,由于围攻邺城的刘备军人数上还不如城中的袁军,袁谭曾经也想过出城一战。
但是,被刘备指挥黄忠、徐晃、魏延、庞德和高顺等人是大破敌军,直接全歼了万余袁军之后,那袁谭再也不敢出城了。
只能说,袁谭在这方面不如他爹袁绍。袁绍虽然恐惧,但是必须出战的时候,也能坚持,而不是干脆放弃。
要知道,袁谭此刻最好的机会就是攻破刘备军的包围,趁着秋收收缴粮食,然后让刘备军无法与其继续对峙,自然可保证邺城无恙。
但是显然,袁谭真的是失去了作战的勇气,哪怕是指挥兵马掩护士兵也是不愿。让贾诩为他准备的多重大礼是根本就没有打开的机会。
于是乎,双方就只能继续互相消耗了。
不过这个结果其实并不难猜。刘备军人少,又控制着附近富庶的产粮区,还有整个北方提供粮食。而这邺城周边早就已经被刘备军攻占,已经是孤城一座了,所以被攻克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只不过,这个时间会颇为漫长罢了。所以,刘备干脆继续他的教育事业,在邺城之外的军营里,办起了军官培训的学校。让各路军中,不管是现役还是预备役的军官,都轮替来邺城进行现场的教学和实地体验。
让这些军官们真正的了解战场,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应对,以及如何进攻这么一座天下之坚城。
可以说,这座巨城被刘备变成了一个不错的练兵场,专门培训自己家的军官。按照刘备自己的估计,这邺城要攻下来起码要有一年的时间。否则,不可能会彻底耗尽城中的粮食和物资储备。
这个估计后来被证明是十分准确的,只不过世间的事情,大多数都是难以捉摸的。没有一个计划能够完美的完成,哪怕你才智再怎么过人,经验再怎么丰富。
毕竟,唯一不让人意外的,就是会出意外这件事了。
原来在十月底,一封书信被送到了刘备的手中,这是在太原养伤的袁绍袁本初写来的书信,一封给刘备的手书。
袁绍这封信一上来就是在和刘备拉交情,从讨伐黄巾开始,写了一大堆。最后一看目的,让刘备军放邺城之中袁绍军离开,前往并州。
这个要求看起来很无礼,也颇为搞笑,到口的肉怎么能放弃了呢?
可是,刘备还是对此很慎重,不仅把贾诩和诸葛亮、庞统等谋士叫来,也把前来犒军,顺便安排冀州南部行政各部的顾南行也请了过来,一起探讨,这件事到底应当怎么做。
毕竟,袁绍写得这些,经过甄姜和糜竺建设的情报网络验证,写得都是真的,需要郑重对待。
那么这信上到底写得是什么呢?
其实无非是两件事情,那就是曹操和孙坚的近况。
以提醒刘备,如果刘备不尽快结束冀州南部的战局,那么即使刘备军占据河北,也未必就能够一统天下,甚至很可能会如同袁氏一样,转眼之间灰飞烟灭。
之所以这么说,确实是和孙氏的所作所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比于刘备的情报网,身处袁氏之中的袁绍自然是对汝南袁氏的情况更为清楚。
这汝南袁氏如今,虽然兵戈未动地盘没有增减。但是,内部确实是发生了几件大事。
头一件大事,那就是袁术突然病死,这也是袁氏一直没有动作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代家主之死自然让袁氏倒不出手来。
而继任者是袁术长子,也是吕布的女婿,虽然说他威望不行,可是有吕布和军队做后盾,继位倒也不成问题。
可是袁绍要说的却不是他这个侄子,而是如今掌握了几乎整个袁氏兵马的将军吕布。
此人发妻严氏也在去年死去,这本来算不得什么大事,只不过他新的妻子却是非常值得关注。
因为,吕布这个新妻子乃是孙氏之女,孙坚的女儿。(貂蝉作为歌女,显然没机会成为正妻,这里备注一下lol)
而这在表面看来,不过是孙氏拉拢吕布的做法而已。
但是,根据袁绍所知的情报,吕布实际上已经是投靠了孙坚,打算把袁氏剩余的那些地盘和势力卖给孙家,以换取自身未来在孙氏之中与袁氏同样的地位。
而且,将袁氏的仲家地位转给孙氏的禅位计划也已经在进行了。
如今孙家已经借着贺新的名义在向着汝南派出精兵,打算借助吕布的配合完成这项工作。
而袁氏除了一些家丁之外,所能够倚仗的不过是纪灵的几千残兵败将,看上去是毫无希望。
也就是说,这个新年之后,孙氏很有可能不仅得到统治豫州徐州扬州和荆州的合理性,更是能够整合手中的地盘和势力,形成一个非常庞大,不逊于当初袁氏的势力。
并且相比于袁氏全部依赖和世家合作,孙氏一门武功卓着,战斗力可比之前的袁氏要强上不少。
但是,袁绍主要要说的,还不是袁氏的情况,而是蜀中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