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地方上的官员,也知道了李平安从一个羁縻州的刺史,摇身一变成为掌握实权的大都督的事情,也开始向李平安靠拢。
不过李平安并没有着急,而是先从军权开始整顿。
这个任务,主要由王豆子他们进行。
首当其冲的,肯定是整编各地的府兵。
大康府兵吃空饷的情况极其严重,可以用十不存一来形容。
王豆子每天干得非常头疼,但却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巨大的收获,那就是他们抓到了南越的大批细作。
其中就有搞出了刺杀寇相的细作的情报。
在得知,这群南越蛮子竟然跟吐蕃人有接触之后,王豆子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带着俘虏就赶回了七里堡。
如果换做其他时候,面对李平安的夸赞,王豆子说啥也会客套两句。
但是现在顾不上了。
“多谢明公夸赞。”王豆子随口应了一句,紧接着便说道,“明公,我们有新的麻烦了。”
“你在担心吐蕃人我们不利?”李平安问道。
“是的,”王豆子等人都觉得,寇相年纪大了,即便是攻略了南诏,为朝廷获取天大的利益,但未来,这份政治遗产也势必为岭南南道,也便是李平安继承。
因为如今的大康,日薄西山,崩溃就在这两年的时间。
甚至于现在的剑南道,都已经被李平安集团视为囊中之物了。
所以对于吐蕃人,大家都极其上心。
王豆子颔首道,“我曾经不止一次跟吐蕃人交手,对他们很了解。”
吐蕃人凶残嗜杀,比起南越人还要恐怖十倍。
而且南越人虽然惹人厌烦,但是实力不济,在我们这里讨不到什么便宜。
可吐蕃人不一样,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彪悍,经常攻破我们的城池。
每一次让他们占了便宜,他们便是野蛮的抢劫烧杀。
如果吐蕃人,趁着眼下这个机会,图谋剑南道,势必会对我们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大豹,我让你传递消息给寇相,传了吗?”李平安问道。
“传了,我得到消息的当天,就派人快马加鞭去了剑南道。”聂大豹说道。
“很好!”李平安满意地看了在场的众人一眼。
不光会打仗,还有不错的战略前瞻性,自己的这群手下越来越像是那么一回事儿了。
“明公,咱们现在该怎么办?”王豆子问道。
“不急,我已经派人去请贺循、公孙县令他们去了,等人员齐全了再说。”李平安摆摆手说道,“李鹏,去给我弄点吃的来。”
赶了一天的路,早就饿了。
李鹏去了食堂,给李平安端来一碗大米粥,以及七八个馒头,还有一大碗咸菜。
“三叔,很晚了,食堂也没有吃食,我给您弄了些简单的。”李鹏道。
“无碍,有啥吃啥。”李平安拿起馒头就开始啃。
吃到了一半,公孙县令、贺循、乃至在此地临时驻扎修养的司马淮陆陆续续的到了。
等人员到齐,李平安一边儿吃着咸菜,一边儿对王豆子点头,“豆子,你把情况跟大家说一说。”
“遵命!”王豆子立刻把情况说了说。
“大都督,你们是不是有些过于紧张了。”公孙县令是公门中人,对于李平安的事情知道的多一些,所以称呼上也有所改变,“据我说知,吐蕃跟咱们大康摩擦了多少年了,都是小规模的战事,连剑南道都波及不了多少,更何况岭南南道了。”
其实不光是公孙县令,便是司马淮都觉得李平安有点小题大做了。
只有贺循,面露思索之色。
因为贺循是世家子,视角更加宽阔,加上寇相做客的这段时间,他经常代替李平安陪伴左右,也听寇相分析过天下局势。
“公孙县令,这一次不一样。”李平安解释道,“之前,吐蕃人也在内斗,入侵我大康的,都是些小规模的队伍,他们根本不敢深入。”
“但是根据我们的情报,如今的吐蕃人,已经停止内斗了。”
“他们一直妄图给大康发起新一轮的攻势。”
“而且这一次,寇相是动南诏,那是吐蕃人影响力更多的区域,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我甚至担心,他们会挑起全面战争。”
“如今的大康,正在面对群狼噬虎的场面,北边儿有草原部落,南边儿有南诏,东有倭寇,洞庭湖之患,再来个吐蕃,能不能顶得住真的是个问题。”
“如今这群蛮夷,消耗着我大康的海量资源,朝廷没有办法,才想办法攻略南诏,一是获取更多的资源,弥补朝廷亏空,二来也有先下手为强的心思。万一南诏彻底倒像吐蕃,到时候咱们就真的回天乏术了。”
“寇相这一路上,一直被刺杀,基本上都是南越人和吐蕃人干的,如今南越人的细作,竟然跟吐蕃人勾结到了一起,这一次寇相的南诏之行,绝对不会顺利。”
“到时候极有可能出现,剑南道动荡,波及我们的情况。”
经过李平安的解释,大家也明白了眼下的局势,也明白了为何李平安都如此的紧张。
“我早就知道,这吐蕃人狼子野心。”司马淮恶狠狠的说了一句,“不过,大都督,我听说这吐蕃人下了高原之后,其实跟咱们汉人一样,时间久了,便软绵绵的没有力气,仿佛喝醉了一样,所以他们根本不敢下高原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