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寇相这种人,往往要承担更多的风浪,最后即便是赢了,也未必有好下场。
往年,不少功成名就的大臣,被圈进家中,一个小吏登门,都能随便欺辱。
寇相的情况,虽然相对好一些,但是这些年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李平安对此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叹息一声道,“何时出发?”
“就明日吧。”寇相转身看向李平安,“平安,明日我就要走了,咱们爷俩今日能开诚布公的谈一谈吗?”
最近这段时间,李平安一直没有闲着。
除了各种搞研究,还总是找听风,了解各地的旱情。
同时还不断接见商旅,跟他们打听各地的情况。
得知中原那边儿也是干旱的厉害,李平安立刻通过各种渠道,收购粮食。
尤其是南洋诸国,成为李平安重点搜刮对象。
这一切,寇相都看在眼里。
他知道,李平安这么做,肯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真心实意地担心灾荒。
其实寇相也在担心这个问题,所以一直想找李平安谈一谈。
可李平安一直不愿意跟自己深度交谈。
明日自己就要走了,所以寇相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找他聊一聊。
李平安也察觉到了寇相的坚持,问道,“您想谈哪方面?”
“还能谈哪方面?”寇相感慨的看着远方的落日,“平安,你觉得咱们朝廷,还有救吗?”
李平安闻言,眉头微微一皱。
这个问题,有些过于严肃且敏感了。
就连老百姓都知道没事别谈国事,他这种身份和地位的人,又如何不知道。
而且寇相问得太直接了。
这要是被都水监知道了,上报了朝廷,轻则发配抄家,重则满门抄斩的祸事。
“寇爷爷,我想您自己心里清楚,何必要问我呢?”
“我想听听你们年轻人的看法,这天下早晚是你们年轻人的,而不是我们这些糟老头子的。”寇相诚恳地说道,“这世道,我看不清,那些喜欢钻营的大人物,其实也看不清楚。”
“反而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才是决定这天下走向的一群人。”
“希望你能跟我好好说说。”
“那成吧。”李平安想了一下说道,“其实咱们朝廷征收的赋税,不算多,就算是加边饷税,也是经过精心计算,老百姓是饿不死的。”
“但是难就难在,咱们大康的官员太多了,他们会层层加码,到了老百姓这里,压力就太大了。”
“他们辛辛苦苦种了一年土地,结果收成大多数被官员和豪强瓜分走了,朝廷背负了骂名,国库却越来越空虚。”
“这还只是老百姓困难,同时咱们大康,还有冗官、冗兵、冗费等诸多问题。”
“没有钱,还有那么大的开销,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问题。”
“我还是那句话,大康如果能够精简官兵,解决贪腐,再重新整顿军队,是有希望的。”
“我知道这很难,此时的大康,就像是半只脚进了棺材的病人,自身问题很多,旁边儿还有很多不孝子等着他倒下,好分享家产。”
“如果此时,不想办法下猛药,就彻底就不回来了。”
“世家问题,是最难解决的,王朝鼎盛时期还能考虑,现在只能先活命,再图其他的。”
寇相叹息一声,没有反驳李平安,反而继续问道,“如果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之后呢?之后你觉得该如何做?”
“我治理七里堡和龙州,也算是有了些经验,若是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便应该大力发展农事,然后拓展工业,同时教育和发展商业也必不可少。”
李平安说道,“农业是国本,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断地寻找高产作物,同时推进农业技术的革新,一亩地产二百斤粮食和四百斤粮食,可以养活的人口是不一样的。”
“所谓的工业,便是我们七里堡大肆推广的机械等相关产业,他们发展得好了,可以生产更为强大的武器,可以生产廉价的物品,让百姓得到实惠,可以反哺农业。”
“教育发展好了,百姓的见识得到拓展,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好,种植出来的粮食也罢,肯定比往常要多,同时也可以为朝廷提供更多的人才。”
“如果有朝一日,大家可以吃得饱,能赚到钱,子孙可以读书,大家为什么造反?”
“至于商业,一来可以流通货物,二来可以去其他国家,吸取养分。”
听完李平安的话,寇相觉得有点老生常谈,因为他一直思索如何让大康富强。
为此,他翻阅了无数典籍,跟无数的门人子弟交谈,苦苦追求,却一直没有出路。
但是李平安说的这几句话,在结合他在七里堡的所见所闻,瞬间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
其实,富强之路大家都知道,只是把困难的事情做成了就可以了。
自己所想的那些东西,反而是落于下乘,属于歪门邪道了。
寇相对着李平安拱手道,“老夫受教了,若是早些年遇到你,大康必然不会沦落至此。”
“寇爷爷谬赞了。”李平安赶忙上前搀扶起寇相。
就在二人交谈之前,一个工匠朝着李平安飞奔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