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以为圣人是蠢得,圣人其实很聪明,他也知道这些是亡国的征兆,他也想改变,可只要你一动这个念头,吃的饭里就有可能有毒药,如厕的厕所里,可能有人蹲着,拿着长矛随时准备刺穿圣人的身体,即便是游玩个御花园,都有可能落水而死。”
“不瞒你说,本朝还发生过更奇葩的事情,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当年圣人有意改革,结果不知道从哪儿来了一群反叛,竟然从朱雀大街,一直打到了内廷,南衙和北衙的禁军都成了瞎子,任凭这群人一路屠杀。”
“最后圣人宗亲,各路王爷,拼死抵抗,才救下了圣人。”
尉迟常感慨地说道,“这一战,我也有耳闻,据传皇家一战陨八王,至此成为世家之间的笑谈。”
“这”李平安闻言,愣了好半天。
那可是皇宫,竟然任凭一群反叛,杀到了内廷深处。
这皇帝还当个屁。
“确实如此,只是民间不知晓罢了。”寇相感慨道,“老夫也是因此在从西北调回来的,不调回来没办法,圣人根本睡不着觉。”
李平安感慨道,“解决他们确实太难了,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天下之首害,如果不解决,早晚霍乱天下。”
李平安说道,“明明知道有问题,而不去解决,朝廷再这样下去,距离烽烟四起,遍地造反,真的不远了。”
“遍地造反,也太严重了。”寇相微微皱眉,只觉得李平安危言耸听,“这世家豪强虽然凶狠,但他们在地方也有利益,他们不可能任凭百姓造反的。”
“而且今年大规模的反叛,只有洞庭湖这一地,其他还算是太平。”
“寇爷爷,如今形式不一样了,”这一次连尉迟常都摇头,他将自己在洞庭湖剿灭贼寇的所见所闻,跟寇相说了一遍。
尤其是洞庭湖的百姓誓死不降,各地百姓风起云涌的支援。
寇相自己也是一路南下而来,很多东西都是亲眼所见,“你们的意思是,朝廷这一次加税,以及世家的盘剥,彻底将最底层的百姓得罪了,大家都觉得没有了活路,会爆发一场推翻王朝的革命。”
“还有这天灾。”李平安脸上的忧虑更甚,“现在各地的庄稼都不收粮食,大旱之后,往往还伴随着蝗灾、瘟疫,此外还有大涝。”
“老百姓一口吃的都没有了,他们不造反,还干啥?”
“被饿死,也不去反抗的人肯定有,但肯定也有造反之人。”
“现在的大康就像是一团枯草,一颗火星子,便能燃起熊熊大火,而且最终会成为燎原之势。”
“而如今,这火星子已经出现了,那便是洞庭湖。要知道洞庭湖在南国也算是富裕之地,其他地方的百姓是什么处境,更是不言而喻。”
“那该如何是好?”寇相虽然内心还有些抵触,但是李平安和尉迟常的分析合情合理,他是久居朝堂中枢,思想麻痹,很多时候不愿意相信而已。
但是他也意识到,这种事情,真的很有可能发生了。
“想要解决太简单了,朝廷派遣特使,巡查各地,提前从太仓中调转粮食,做好赈灾准备。”李平安说道,“同时,朝廷应该停止苛捐杂税,减免赋税,或者允许百姓拖欠。”
“然后再借粮种、耕牛给百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很多事情说起来简单,你说的这些,其实已经有人跟朝廷建议过了,蒲大人也算是正直之臣,结果说完,就被发配到了辽东。”
“我还是那句话,圣人不是不懂,但是做不到。”寇相叹息一声,揉捏着眉心说道。
“谁都知道千难万难,可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李平安问道。
“哎”寇相张了张嘴,无奈地叹息了一声。
李平安的眸子闪过了一丝失望之色。
李平安找过不少有经验的老农,他们都说,今年冬天极其寒冷的可能性高到了九成。
凛冽的寒冬,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也是一场浩劫。
因为只要有一口吃,夏天再热,百姓也热不死。
但是冷,是真的会冻死人的。
特别是饥荒年百姓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与南国相较之下,北国更为艰难。
因为北国的开发时间比较早,树木砍伐严重,很多家庭根本没有柴火躲避寒冬。
经常有家庭,因为舍不得使用柴火,活活的冻死一家人。
他之所以跟寇相说这么多,就是希望寇相有办法,左右朝堂,准备足够的粮食,应对极有可能出现的大危机。
那样说不定,可以拯救数不尽的灾民。
可事实很打脸。
李平安有点高看这位相公了。
他或许真心有想法为百姓做些事情,也有谋略,也有胆识。
但是大康是群相制度,像是他这样的相公,还有十几个呢。
这件事情牵扯的势力太多,他也无能为力。
“刺史,相爷刚才不是想听您对于农事的见解吗?怎么扯到政务上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