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良在一旁听得也是格外感动,说的在理。
没想到这些瓜农,还有这个心气。
大家也都不说话,低着头。
那维族汉子,踢了踢自家的西瓜,来到老杨跟前,低声说道:“我们没有想到这么多嘛,这西瓜我们不卖了。”
村支书看了看这几车的西瓜,用手电筒晃了晃。
“这几车的瓜,全部卸下来,一个烂瓜也不能拉出去。”
随后来到了苏阳面前,说道:“巴郎子,多亏了你提醒,以后我们收瓜的时候,专门派人挑捡一下,这种事肯定不会再发生了。”
苏阳笑了笑:“行,我还是相信咱们村的。”
随即,大家就拉着自己的地板车默默的退出了视线,开始把车上的烂瓜,夹生瓜给扔了出来。
车上的那些西瓜,也跳进去几个人,将那些不好的全都给扔了出来。
第二天。
晨雾还未散尽。
旺什村的土路上已经铺满了被挑拣出来的西瓜。
那些青白的瓜妞子滚在尘土里,被鸟啄过的裂瓜渗出浑浊的汁水,在干燥的土路上洇出一个个深色圆斑。
村支书带着几个壮劳力,正整理着烂瓜往沟里倒,腐烂的甜味引来了成群的苍蝇。
蛤蟆车旁新设了检查点,两个戴着红袖标的村民正在把关。
他们粗糙的手指像探雷器,轻轻一敲就能辨出瓜的生熟。
但凡发现一个不合格的,整块地的西瓜都会被贴上红纸条:暂缓收购。
夜校的院子里支起了三口大铁锅,袅袅炊烟混着小米粥的香气飘散开来。
因为现在住的人多了起来,便临时搭建了两个灶台,请了村里的两个妇女做饭,他们正在揉面,面盆底下垫着刚从地里摘来的西瓜叶。
早饭过后,王桂芹把登记簿塞进帆布包里,她和农业局的小伙子们站在拖拉机旁,正听林晓倩交代下一个村子的情况。
经过昼夜不停的抢收,旺什村的瓜田终于见了底。只剩下零星几个晚熟的瓜妞子,藏在茂密的瓜秧下,像舍不得离家的孩子。绿油油的藤蔓间,偶尔还能看见几朵迟开的黄花,在晨露中轻轻摇曳。
但如今也没办法,只能狠心犁了!
二冬子在地头上已经张罗着犁地的事情,他们先来到老杨家的地块,这片连成片的瓜田在晨光中泛着湿润的土色。
苏阳蹲在地头,手里攥着一把削尖的木橛子。他按照系统提示的间距,每隔三步就用力插下一根
“二冬子!”
苏阳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指着木橛子凑近了六子的耳朵:“就按这个间距来,但是犁深尽量往下压,能犁多深就多深。“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要是遇到缺苗的地方,记得把犁头往上抬一抬,没事。”
“放心吧阳子。”二冬子咧嘴一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他朝身后招了招手,另外两台拖拉机也“突突突“地发动起来。
这些人都是自己人,所以都比较放心。他们主要负责白天的翻耕,等到了晚上撒秸秆和捡料的时候,就要换另一班的人来干了。
二冬子跳上驾驶座,熟练地挂挡。拖拉机缓缓开动,锋利的犁铧插入泥土,翻起一道道深褐色的浪花。苏阳看着他们沿着木橛标记的路线前进,这才放心地往村里走去。
村口小卖部的公用电话前,苏阳摸出几个硬币。他拨通了陈大明家的电话,等了一会,话筒里传来六子的声音。
“六子,今晚多带几个靠谱的人过来。“苏阳压低声音,“白天犁过的地,晚上都得把东西挑干净。”
苏阳挂了电话,心里忽然有点紧张,感觉今天要挑灯夜战了。
普通50马力轮式拖拉机,配套单铧犁,耕深四十公分左右,理论作业是一天十几亩,但是瓜田土壤经过多年耕作,土质相对疏,地块连片面积大,转弯掉头时间少。还有这三步一犁的间距够大。
这一台拖拉机,一天时间就能干出二十亩的面积来。
这三台的话,一天就是六十亩的地。
照这个速度来看,还是太慢了。
看来机器还是少了。
等今晚看看玉料的情况,等明天再去一趟远大农机厂,能搞几台是几台吧。
到了傍晚的时候,拖拉机就停了下来。
起初还有三三两两的村民蹲在地头,嘴里叼着烟卷看热闹,可这犁地撒料的活计看久了也乏味。待到炊烟升起时,连最好事的王老汉也拍拍屁股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