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行,比我们想象中顺利。”王桂芹指了指桌子上的登记单:“现在咱们村已经有两百多户签字了,一共一千多亩地。”
两百多户,已经是村子的一半了。
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整个南疆沃野千里,要是有一半以上的棉花种植,那就是相当大的规模了。
苏阳指着单子:“给我家也登记上,报上五亩吧,也不能光种棉花,蔬菜粮食什么的也不能少。”
“行啊,我这就给你写上。”
苏阳随即又签上字,摁了一个手印。
下午的时候,苏阳就比较闲了。
在北大窑里跟大家聊天拉呱。
几个大学生现在住在北大窑,把这里都当成家了,帮忙做一些鉴定工作,以及帮热巴嫂子做做饭。
现在他们一边实践学习,一边写自己的实践论文。
这算是第一批科班出身的玉石人才了,苏阳也是尽力关照,知无不答。
本来他们过两天就要回学校了,但是他们又打了申请报告,说什么时候写好论文,什么时候回去。
苏阳也没有意见,既然他们想留在这里,那就留在这吧。
以后北大窑扩大规模,无论是经营上还是专业上,都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目前北大窑的发展一直不错,现在加了几个人之后,仍旧是忙不过来。
鉴定的单量又多了起来,大家都开始义务加班了,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
苏阳趁抽根烟的功夫,来到外面跟刘小成探讨了一下未来北大窑的发展。
“小成哥,现在咱们的活多不多,要是撑不住的话,要不再招几个人?”
“阳子,我正想跟你说这个事呢,前段时间不是刚招了几个人嘛,没过多久,现在又不够用了。”
苏阳也看过了账目和单子,现在不光是来自南疆的料子,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青海,以及全国各地的。
他们不远千里的送到这来是图什么?
给他们的料子镀金来了。
这件事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为了要那个鉴定证书而已。
“这样吧小成哥,凡是南疆以外的料子,要是来镀金的,就抽样检查吧,但是抽样要有标准,没有百分百的抽样正确率,整批料子都算不合格。”
刘小成点点头:“没错,宁愿错杀,也不可放过一个。”
苏阳现在看了一眼账目上的利润,上个月共鉴定了五千公斤的料子,不算人工,一共是五千多。
现在苏阳倒是没想到先赚钱的事,还是先将北大窑的鉴定招牌打出去,成了规模之后再谈赚钱的事。
“小成哥,等明天我再去城里报社,顺便去一趟农业局,给咱们北大窑打个广告,你这边也要做好再招人的打算。”
“没问题,我正准备在村里招些人一起培训呢。”刘小成抽着烟,又道:“对了阳子,你明天要是去城里的话,带着热巴去吧,顺便去医院检查检查。”
“啊?”
“我去?”
苏阳忽然瞪直了眼睛,看了一眼热巴嫂子的方向,感觉还怪不好意思的。
“怕啥嘛,都是一家人,你去跟我去有什么区别。”
苏阳点点头:“那行吧,那你等会跟嫂子说一声吧。”
“哎!”
刘小成拍了拍苏阳的肩膀,忽然又想起一件事。
“对了阳子,现在咱们又新来了一批准葛尔的料子,现在积压好几天了,咱们村的人没有经验,现在靠几个大学生给咱们总结书本上的知识,但是也不全乎,这个你说怎么办?”
果然,这是苏阳最担心的。
料子多倒不是问题,有人就能慢慢做好。
怕就怕来的了新的料种,大家没见过,不懂的区分,更别说鉴定了,要是鉴定错了,那就砸自己的招牌了。
随后两个人去了北大窑的仓库,方倩他们几个大学生吃过饭之后,也在仓库里梳理准葛尔的料子,整理成方便好记的口诀,好传授给其他人。
方倩已经记了密密麻麻的好几页,其他几个人也是,利用课本上有限的知识,搭配实物玉料,慢慢的对照学习。
“阳哥,这些准葛尔的料子你见过没?”方倩扯着自己的麻花辫,走上来问道。
“没见过。”
苏阳实话实说,看了一眼窑室里的十几筐料子,大概有一千公斤左右。
“你们整理的怎么样了?”刘小成接过方倩的笔记本,仔细的看了看,写的很详细,但更像是论文。
长篇大论的去鉴定,压根没有效率,就好比拿着阅读理解找答案,不切实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