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高坐于骏马之上,眼神冷峻如冰,紧紧注视着这一切。
谢太后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双膝缓缓弯曲,跪下身子,将宋恭帝也拉着一同跪下,双手颤抖着奉上玉玺,声音带着无尽的颤抖说:
“大宋气数已尽,望陛下怜悯,保我朝百姓安宁。”
幼帝望着眼前这陌生且威严的忽必烈,吓得哇地一声大哭起来,那哭声在这凝重压抑的空气中回荡着。
忽必烈翻身下马,接过谢太后手中的玉玺,看着年幼的宋恭帝,心生怜悯之意。
他也不愿伤害这幼小的孩童,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
只是心中暗自叹息,大宋竟然将一国至高无上的权力交予一个年仅四岁的幼童手中,实在是令人费解。
如此皇帝,岂有不亡国之理?
他吩咐将谢太后与宋恭帝带回大漠,封宋恭帝为一个小小的郡主,不加杀害,也是向众人宣告忽必烈并非暴君,欲让更多的宋人前来归附。
同时,为防有意外发生,怕宋人武林中人在临安城内设有埋伏,故而他返回军帐之中歇息,派人将临安城皇宫团团围住,待整个临安城平静无波之后,再派大将驻守。
而此时身处皇宫之中的瑞国公主赵凌萱,因太后的主动投降,皇宫内暂时还算安稳,躲过了一场杀戮。
只是此刻的他们被囚禁在皇宫之中,不知忽必烈将会如何处置他们,每日心中惶恐不安。
她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杨浩正带着陆秀夫及两位卫士从汴京匆匆赶来营救她,也是此前她种下的善因,没想到在这危难时刻,竟然起了作用。
当天晚上,月黑风高。杨浩、陆秀夫及两位卫士悄然来到了临安城。四人趁着夜色,摸到了皇宫周围。
远远望去,整个皇宫被元军围得水泄不通,戒备森严。
杨浩轻声吩咐道:
“一人在此把风,其余三人随我入宫救人。”
于是杨浩派南希仁在此放风,自己与朱聪施展轻功,左右架着陆秀夫跃入了围墙内皇宫的屋脊之上。
陆秀夫凭借着记忆,指明公主所处的方向。
于是杨浩与朱聪护着陆秀夫在屋顶之上,身形如燕,几个起落,悄然来到公主所住的房间外,轻轻落入院中。
瑞国公主赵凌萱独自坐在雕花窗前,一盏孤灯在风中摇曳不定,昏黄的灯光将她的身影映在墙壁上,显得那般孤寂无助。
她身着月白色的罗裙,三千青丝如黑色的瀑布般垂落在身后,那张倾国倾城的脸庞此刻却满是惶恐与不安。
不知再过几日,元军会如何对待他们这些皇宫旧人。
这时,陆秀夫轻轻走到公主房门前,轻轻敲响房门。公主听到敲门声,心中甚是诧异,这半夜三更会是谁前来?不由得警觉地问道:
“谁?”
陆秀夫忙低声回道:
“是我,朝廷官员陆秀夫,公主请开门。”
公主赵凌萱听到陆秀夫的声音,突然想起此前陆秀夫夜晚曾救杨浩义父,自己曾为他解过围。
莫不是他来救自己了?想到这里,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丝庆幸,连忙轻手轻脚走到门边,打开房门。
但见几个蒙面之人,紧跟着便闯入了瑞国公主的闺房。顿时吓得瑞国公主花容失色,正欲大声惊叫。
陆秀夫忙用手做了个噤声的手势,要她不要出声。连忙拨开面具,跪地说道:
“朝廷官员陆秀夫前来救公主。”
公主这才发现,来人真的是陆秀夫,便忙说道:
“原来是陆大人,快请起。”
赵凌萱忙看向旁边几位,问道:
“陆将军,这几位是?”
“这位便是汴京之主杨浩。”
陆秀夫向瑞国公主介绍道。
杨浩听后,当即揭开了蒙面的面纱,露出了那俊朗非凡的面庞。
瑞国公主见后,不由得心中暗惊。她早已听闻过汴京之主杨浩的威名,以为是个年过半百长者,想着今日一见,竟然这般年轻俊朗,风度翩翩一美男子。
不由得心中小鹿乱撞,泛起层层涟漪,不觉脸上飞起一片红晕,忙微微欠身道:
“瑞国公主赵凌萱见过杨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