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离开嘉峪关,陈诚的右眼皮便跳个不停,似有无形之力在牵扯。
民间谚语有云: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这突如其来的异动,令陈诚不由得心神不宁。
私自以使节之名,向银行借百万巨款,又假传圣旨……此行若不能建下不世之功,他的前途将如坠深渊,万劫不复。
此刻,陈诚的内心深处泛起一丝悔意。
当初李伯约提议时,自己为何如此轻率便一口应承?
即便要行此险招,也该先遣人密奏朝廷,待陛下恩准后再行动。
虽说嘉裕关距离金陵路途遥远,禀报再等旨意,需耗费数月光阴,且有消息泄露的隐忧,但至少能将自己从这滔天大罪中摘出,保全性命。
然而,转念一想,他又咬紧了牙关。
自古富贵险中求,出使别失八里劝其归顺,本就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使命。
以前大明使臣出使外邦,遭羞辱乃至丧命的惨事,屡见不鲜。
太祖皇帝在位的时候,派往倭国的使团,曾有两批接连被杀,血染异乡。
如今大明国势如日中天,远非昔日可比,那些蛮夷想必不敢轻易戕害大明使团,但劝说别失八里臣服、接受大明的统治,也涉及最根本的利益,稍有不慎便可能激怒对方,招致杀身之祸。
“多谋善断,谨慎为上,总不为过。”陈诚喃喃自语,强压下心中的不安,端坐于骆驼背上,目光凝望前方无垠的黄沙。
使团自金陵启程时,仅有不足百人。
在嘉峪关假借圣旨,向附近的驻军借调了五百精兵,使团人数骤增至近六百,声势大振。
不仅如此,消息传开后,无数商贾闻风而动,纷纷尾随使团西行,欲借官军之威护送货物。
西域商路虽利润丰厚,令人垂涎,却也危机四伏。
风沙等自然灾害天气尚且不论。
沙漠中还有些马匪横行,盗贼出没,杀人越货之事司空见惯。
商贾若不幸命丧黄沙,货物被掠,官府是不会管的。
沙漠便是无主之地,生死由命。
他们唯有自力更生,结伴而行,聚集成庞大队伍以求自保。
如今,有朝廷使团的可依附,这些商贾自然不愿错失良机。
跟随而来的商旅,竟逾千人,浩浩荡荡,反而远超使团本身的人数。
寒风凛冽,漫漫黄沙肆虐。
冬日的沙漠更显苍凉,旅途之艰辛无需赘言。
一行人长途跋涉十余日,终于在一片小绿洲驻足歇息。
这片绿洲不过有二三十幢低矮土屋,百余居民,平日里宁静祥和。
如今,骤然涌入千余外来之人,喧嚣声顿时打破了绿洲的沉寂,房屋巷弄间人头攒动,热闹得仿佛一时变成了繁华市镇。
陈诚在一间简陋的客栈里,搓着手取暖,呼出的白气在昏暗的灯光下袅袅升腾。
客栈内燃着几盆炭火,微弱的暖意驱散了些许寒意,却掩不住旅人脸上的疲惫。
就在这时,一名身着西域胡服的男子悄然靠近,他步伐轻慢,脸色温和又有着异域沙漠居民特有的坚韧之色,想是长期呆在沙漠的缘故。
“这位客官,我这里有半斤上等的葡萄酒,醇香馥郁,可愿品尝二两?”男子声音低沉。。
陈诚闻言微怔,旋即会意,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道:“二两怎够?至少得四两。若能再配上两只晶莹剔透的夜光杯,那就再妙不过了。”
男子眼中闪过一抹精光,迅即压低声音,附耳道:“密室详谈。”
言罢,他转身,衣袂轻摆,径直朝客栈里面走去。
陈诚不动声色,整了整衣襟,快步跟上。
两人穿过狭窄的廊道,推开一扇不起眼的木门,步入一间隐秘的密室。
室内仅有一盏油灯,昏黄的光晕映得四壁影影绰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土腥气。
一进门,待陈诚关上房门后,胡服男子当即转身,双手抱拳,恭敬行礼:“大明情报局乙级密谍乙小九,拜见陈使节!”
他语气郑重:“在下早已接到情报局密令,命东察合台汗国所有密谍将收集的情报悉数呈报陈使节,并听从使节调遣,配合使节大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