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船长约十五丈,宽约三丈有余。
船身全部由钢铁铸就,涂刷着大明科学院新近研发的防锈油漆,在日光的照耀下,绽放出夺目的光芒,似是在无声地彰显着大明的科技力量。
历经数年发展,大明的风帆战舰已然迭代更新了数代。
一艘普通的风帆战舰之上,满布着各式各样的风帆,硬帆、软帆,横帆、纵帆,相互交织。
支撑风帆的桅杆林立,控制风帆的绳索如蛛网般纵横交错,与连接绳索的大小滑轮一起,将整个船身甲板上方装点得满满当当,呈现出一种极致繁复的科学美感。
正因如此,风帆战舰不得不将大炮安置于甲板之下的船舱之中,毕竟甲板上方已无任何空间可供布置大炮。
然而,眼前的这艘铁甲船却别具一格,船身之上不见任何船帆的踪影,外观整洁干净,返璞归真。
驱动它前行的,既非传统的风帆,亦非人力划桨,而是依靠蒸汽机带动螺旋桨运转。
这艘铁甲船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与能工巧匠的心血,乃是当下大明最先进造船技术与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
回想起朱高煦此前捣鼓出的蒸汽船,不过是强行拼凑的产物,在实际使用中毫无价值。
但这艘铁甲船截然不同,它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新船只。
蓝玉一登上船,便如同好奇的孩童般,这儿摸摸,那儿敲敲,眼神中满是惊叹与新奇。
他难以相信眼前所见,不禁脱口而出:“这竟真的全是用钢铁打造的?铁船究竟是如何浮在水面上的呢?”
在这个时代,虽说众人早已知晓浮力的原理,可大多只是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像蓝玉这般粗人更是如此。
就连当初这艘铁甲船刚开始建造时,众多工匠心中也满是疑虑。
木头能浮于水面,这是天经地义之事,然而用钢铁打造的船,真的不会沉入水底吗?
若不是朱允熥早有指示,且那些深谙原理的科研人员信心满满,这建造工程恐怕早就半途而废了。
毕竟,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通工匠而言,光是听闻要用铁造船,便会觉得提出这想法的人怕不是个疯子。
听到蓝玉的疑问,朱能和张辅等人也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眼中满是探寻之意。
朱允熥见状,不禁哈哈大笑。
随后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起浮力的原理。
这几人皆是极为聪慧之人,只是此前从未往这方面深入思考,此刻经朱允熥一番讲解,瞬间便恍然大悟。
蓝玉满脸赞叹,感慨道:“也唯有陛下这般惊世天才,方能构思出如此神奇绝妙之物。”
朱允熥嘴角微微上扬,浮现一抹淡淡的笑意,算是默认了蓝玉这一番恭维之词。
而后,领着他们几人朝着船只下方的蒸汽机室走去。
此时,蒸汽机室内,船工们正有条不紊地烧锅炉,为船舶的正式启航做着准备。
这艘铁甲船配备了两台各五十马力的蒸汽机。
如此配置,是为了确保在其中一台出现故障时,另一台仍能摧动船只继续前行。
蒸汽机室内,齿轮密密麻麻,层层叠叠。
正是借助这些齿轮,蒸汽机得以与外部的螺旋桨相连。
蒸汽机作为纯粹的机械产物,相较于后世化繁为简的内燃机和电动机,单从机械联动的角度,至少乍看之下,其机械结构更为复杂。
尤其是这种用于驱动船舶的蒸汽机,比起寻常用于抽水的蒸汽机,更是繁复得多,每一处构造、每一个零件,都彰显着大明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与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
蓝玉、朱能、张辅以及一众将领,皆被眼前景象惊得呆若木鸡。
这复杂精妙的蒸汽机,宛如一座神秘莫测的机械迷宫,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
朱能双眼瞪得如同铜铃,满是震撼之色,惊叹道:“好家伙,这些玩意儿可比龙虎山道士开坛作法画符还要复杂得多!那些符咒虽说玄之又玄,可跟这实打实摆在眼前的精妙机械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众人听罢,不禁哄然大笑,朱允熥也跟着调侃起来:“靠这些东西驱动船舶前行,可不就跟仙家法术一般神奇?你们瞧,这机器无需借助风力,也不用人力划桨,就能让船跑起来,可不就是凡人眼中的仙法?”
他心底也是感慨万千。
科学院最初设计的蒸汽船,采用的是明轮形式,这也是历史上蒸汽船发展的常规路径。
蒸汽船又名“轮船”,其中的“轮”,指的便是船舷两侧那暴露在外的“明轮”。
朱允熥熟知船舶发展历程,深知明轮推动效率低下。
在历史的进程中,螺旋桨船一经问世,短短数年间便迅速淘汰了明轮蒸汽船。
究其原因,是因为只要掌握了制造明轮蒸汽轮船的技术,实际上就具备了制造螺旋桨船的基础。
两者之间,仅仅隔着一层窗户纸,缺的只是有人能想到用螺旋桨推动,并验证其可行性。
而这,恰恰是朱允熥的专长。
于是,他力排众议,越过明轮,直接提出建造螺旋桨船的方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这看似激进,实则极为合理。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改进的漫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