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347章 什么是普通话?
第(1/2)页

跟着张弛四处参观了一圈下来,戴春风心里已然清楚,张弛的野心远不止于眼前的安定,而是在用教育塑造未来。

只要给张弛十年时间,那么这些经过了完善教育、成长于南洋的新一代只会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南洋华人。

这一点,也让戴春风更加确信,张弛的目光仅限于南洋,并无意插手国内事务。

换句话说,张弛的着眼点并不在山城,也不在金陵,而是在南洋的这片土地上。

戴春风相信这个情报,或者说张弛那无言的表态,足够让山城那位重新把心脏放回肚子里,睡个安稳觉了。

于是,很快啊,戴春风就搭乘飞机回去了。

-----

另一边,送走了戴春风的张弛见到了一位重磅级学者,赵宣仲。

张广松,如今实际上行使办公室主任职权的首席秘书,亲自介绍道:

“赵博士曾先后在水木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执教,学贯中西,是民国目前国内,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张弛听完,眼中闪过一丝兴趣。

他自然知道,这位语言学家不同于那些徒有虚名的所谓“民国大师”。

赵宣仲的学术造诣扎实,擅长民间方言研究,尤其是吴语、粤语、徽州话等南方方言,他皆有深刻理解。

同时,他也是最早尝试用系统化方式研究华文语法的学者之一,将类似英语语法的名词、代词、定位词、助词等概念引入汉语研究,在学术界影响深远。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却因对民国政局的失望,最终选择远赴白鹰国定居。

如今,他突然出现在勃固,着实让张弛有些意外。

赵宣仲并未寒暄,一见面便开门见山地问道:

“张司令明明是广府人,为何现在推行的普通话却是以北方官话为主体?”

这话问得直接,甚至带着些许质疑。

张弛一怔,随即打量起眼前这位学者。

只见赵宣仲身穿熨帖考究的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油光铮亮的大背头下,一副金丝眼镜架在鼻梁上,眼神锐利,言谈间透着一股学者特有的执拗与傲气。

都说民国文人傲骨铮铮,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恰好这时张广松在张弛耳边耳语了几句,他才知道,赵宣仲这么问的缘由。

实际上,早在民国时期,面前这位语言学者便曾倡导统一华语发音,并提出以粤语的九声六调作为普通话基础的方案。然而,这一主张与以北京官话四声体系为核心的普通话政策水火不容,最终他也被彻底边缘化。

这段经过,张弛穿越前也大概有所耳闻,只是不清楚细节。

他记得,当时民国语言学界之间其实争议巨大,甚至有些激进的学者主张干脆废除汉字,全面改用昂撒字母拼音。

但对他而言,后世的普通话体系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更何况,他现在也有自己更现实的考虑。

面对赵宣仲的提问,张弛微微一笑,语气不疾不徐:

“赵博士何必急躁?我选择北方官话作为推广语言,并非随意而定,而是有现实考量。”

赵宣仲推了推眼镜,对于眼前这位南洋的无冕之王口中的答案也产生了好奇。

张弛不慌不忙地说道:

“赵博士也知道,我是靠安民军起家的。而军队的第一要务,便是命令清晰、执行无误。口令讲究简短、精准、统一,若是各军官使用不同方言下达命令,战场上会变成何等混乱?”

“设想一下,军官用粤语喊‘冲锋’,士兵却听不懂,误以为是‘撤退’;或是某个师长用吴语下达‘开火’的命令,另一个师长却用闽南话表达‘停火、保持静默’,这仗还怎么打?”

赵宣仲微微点头,脸上虽未露出赞同之色,但也未再反驳。

第(1/2)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问鼎仙途灭元1399四合院:霸道的人生论漩涡一族与写轮眼的适配性让你下山找妈,不是让你祸害师姐废物王爷就藩后万国来朝穿成农家霸王花,全家跟我吃香喝辣末日列车开局,大帝师尊求我争夺序列弟子抽奖没有保底?那又怎样大安治碱饥荒年让我啃树皮?笑死,我有满仓粮老子是王,辅政王!凡人修仙,开局看守废丹房修道十年,徒儿你该下山成亲了风雪泪尽时闪婚后,软饭男巨富马甲藏不住了网游:我道尊,伤害高亿点怎么啦穿成厂花后,能考大学能下厂开局被甩,我转身成为亿万富翁世子不是要出家吗,咋现在赖上我了世子纳妾我爬墙,全家追妻悔断肠人皇至尊道界天下开局被活埋,我直接原地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