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六十五岁的老翁,竟然识得百余个字,甚至还能写自己的名字。
这种事情要是搁在某些世家大族里面倒是很正常。
可要是放在一个乡间老农身上,那就是怎么看都不太正常。
问题是宁阳县的乡间老农就能识得百余个字,还会写自己的名字。
姓陈的进士忍不住感叹道:“宁阳县文风之盛,确实非同一般。”
随着陈姓进士的话音落下,姓李的进士却是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宁阳县文风之盛?
宁阳县有个屁的文风!
别管识得百余个字还是千余个字,说话的时候照样还是带着姥姥带着娘。
再说了,你以为那些人是真愿意识字?
可拉倒吧。
当初一个个的就是盯上大老爷许诺赏赐的猪肉,生怕自己捞不着那口肉吃才玩了命的去学认字。
也就是当初的宁阳县穷的不像样子。
但凡换成是现在的宁阳县,要是有人说识得五百个字就赏赐一斤猪肉,估计宁阳县那些不怎么讲道理的老头子们能当面儿呸过去一口老痰。
瞧不起谁呢?
谁他娘的还差那一斤半斤的猪肉了?
为了一斤猪肉就去学五百个字,傻子才干!
姓李的进士丝毫不怀疑宁阳人能干出这种事儿,毕竟自家祖父就不止一次的说过,“以前的人都憨,也都没吃过什么好东西,为了一斤肉那真是能拿命拼,哪儿像你们现在啊,吃个饭还得挑肥拣瘦。”
一边回忆着自家祖父说这话时的模样,姓李的进士一边笑着说道:“宁阳县的文风,也多亏了大老爷当初定下的规矩。”
扭头瞧了瞧身后的一众进士,姓李的进士又笑着说道:“当初大老爷看宁阳县连个读书人都没有,说苦什么也不能苦孩子,穷什么也不能穷教化,便想方设法的收拾出县学,让宁阳县的孩子进学读快。”
“再后来,大老爷跟太子殿下要了些读书人过来做教书先生,又在各个社里广建社学,还从县库里拿出钱来补贴进学读书的学生。”
“要不然的话,宁阳县别说什么文风不文风了,就算是能识得几个字的都没几个。”
“还有啊,当初大老爷说不识字的算睁眼瞎,非得要宁阳县的百姓也都识字,说是要扫盲。”
“后来还开出了哪个社的百姓先识得五百个字,就给哪个社的百姓发一头猪。”
“再后来就是谁能识得五百个字,就给谁发一斤猪肉。”
说到这儿,姓李的进士脸上又忍不住浮现出一抹羡慕嫉妒之色。
“其实吧,宁阳县这次出十六个进士,比以前出的那二十六个进士可差远了。”
“当时大老爷还没当登州知府,所以有时间去县学里教导我们。”
“那二十六个年龄大,大老爷给他们讲学的时间比给我们讲学的时间要多一些,平时有什么公务也都是交待给他们去办。”
“等到我们这一波的时候,大老爷当了驸马爷和登州知府,来县学的时间就少了许多,能给大老爷跑腿效力的机会也少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