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康歌正好从外面走进来,他手里提着刚从市场买回来的新鲜食材,准备给铺子里的伙计们做顿丰盛的午饭,生活在景镇,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
听到青蟒的话,他先是爽朗地大笑了几声,那笑声在铺子里回荡,然后笑呵呵地说道:
“青蟒,你去吧,去吧!肖哥需要你,你就放心大胆地去。你走了,我可就是一个人掌权咯,哈哈哈。
“你就安心去帮肖哥,这边有我呢,你就别操心了。走的时候,给肖哥带一些咱们这边的蔬菜。”
康歌一边说着,一边拍了拍青蟒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支持。
青蟒听了康歌的话,他用力地回拍了康歌一下,说道:“行,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那这边就辛苦你啦,等我从柳坝村回来,一定好好犒劳你。”
两个伙伴很快就愉快地交接好了工作。
青蟒先是把家电铺子的账目和客户信息都整理得井井有条,详细地跟接手的员工交代了每一笔业务的进展情况和注意事项。
在竹编作坊里,他又和宣老大做了交接,确保后续竹编的发展。
安顿这一切后,青蟒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收拾行李。
他把几件换洗的衣服,以及保暖的衣服整齐地叠好放进背包,又带上了自己常用的工具,比如测量尺寸的卷尺、记录数据的笔记本等。
他站在门口,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生活了许久的小院,心中虽然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然后,他毅然决然地锁上门,踏上了前往柳坝村的路途。
柳坝村这边,肖峰也是积极地召集村里读过书的,时间上宽裕的人一起帮忙做事。
在柳坝村推行集体盖房子这一计划,其实并不存在太大的阻碍,整个过程推进得颇为顺利。
要知道,村里家家户户目前居住的,大多是历经了几十年风雨的土坯房。
那些土坯房,墙体斑驳陆离,布满了岁月侵蚀的痕迹,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深深的裂缝,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屋顶的瓦片也是参差不齐,不少已经破碎,每逢下雨天,屋内便滴滴答答地漏个不停,地面湿漉漉的,让人无处下脚。
更糟糕的是,村里还有几户人家,由于实在贫困,只能栖身在简陋的茅草棚里。
那茅草棚,用几根歪歪扭扭的木棍支撑着,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茅草,一阵风吹过,茅草便沙沙作响,仿佛随时都会被吹散。棚内空间狭小,光线昏暗,一家人挤在里面,生活十分不便。
柳坝村的大多数房子,真正就是冬日不挡酷寒,夏日不挡酷暑。
如今,村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收入也日益可观。每家每户心里都揣着翻修房子的念头,毕竟谁不想住上宽敞明亮、坚固耐用的房子呢?
只是,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有些人家经济条件相对宽裕,一心想着要盖砖瓦房。他们觉得砖瓦房不仅外观气派,而且结实耐用,像肖峰家那样,即便赶不上肖峰家的气派,但是砖瓦房住起来肯定也舒适。
想象着那崭新的红砖青瓦,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那些早就想盖房子的人家,脸上便露出了向往的神情。
而另一些人家,由于经济有限,只能退而求其次,打算盖个水泥砖地基,再用胡基砌墙的房子。
他们心里明白,这样的房子虽然比不上砖瓦房,但比起现在的土坯房和茅草棚,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然而,就在大家为盖房的事情各种想法时,村里却一直不让大家动手盖房子,说是有新的计划,于是村民们就等着,现在村里终于传来了好消息:没有钱盖房子的人家只要贷款,无论有钱没钱,都可以盖一样的房子。
这个消息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在村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村民们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兴奋,仿佛看到了未来美好的生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众口一致地答应了村上的这个提议。
不过,在具体盖房的细节上,村民们又有了不同的想法。有的家庭人口众多,觉得房子要盖得大一些,这样才能满足一家人的居住需求。
他们想象着宽敞的堂屋,明亮的耳房,孩子们可以在里面尽情地玩耍,心里就充满了期待。
而有的家庭人口较少,觉得房子没必要太大,小一些反而更温馨,还能节省一些开支。
村里考虑到大家的实际情况,给每户的贷款政策也十分灵活。对于那些想要大房子的家庭,村里规定了最大的限制面积,既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而对于那些想要在原来宅基上盖房的家庭,村里也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如果原来的宅基位置合适,符合规划范围,村里便欣然应下;
如果不合适,村里也会耐心地与村民沟通协调,帮助他们找到更合适的建房地点。
在这个过程中,村干部们不辞辛劳,一家一家地走访,了解村民的意愿和需求,为大家排忧解难。
村民们也积极配合,共同为盖新房的事情出谋划策,整个柳坝村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中。
村长肖宏发是这样说的,他站在村子中央那块略显空旷的晒谷场上,双手背在身后,清了清嗓子,扯着洪亮的嗓子大声说道:
“乡亲们呐,都围过来听我说几句!咱今儿个要好好规划规划咱们这柳坝村,得打造一个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新的柳坝村。
“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各家各户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主义地盖房子啦!你们瞧瞧,以前盖的房子,东一栋西一栋,歪歪扭扭的,路也弯弯曲曲,一点儿规划都没有,多影响咱们村子的形象啊!”
说到这里,肖宏发停顿了一下,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村民,看到大家都认真地在听,便接着说道:
“不过呢,大家伙也别担心,咱这房子的大小啊,肯定会充分考虑到你们的需求。咱们就按照你们的要求来统一一下,争取让每家每户都住得舒心。
“只是啊,这原住址的问题,就没办法统一啦。为啥呢?因为每家每户原来的院子大小都不一样,咱只能根据你原来的院子大小,给你划一块合适的宅基地。这样既公平合理,又能充分利用咱们村里的土地资源。”
说着,肖宏发从兜里掏出一张规划图,展开在众人面前,指着图上的标记,继续说道:
“咱们就按照肖峰规划的来,把院子分成大院子、中院子、小院子这三种规格。
“你们看看,这是大院子的规划,地方宽敞,以后要是家里添丁进口,或者想添盖上几间,都宽敞得很;
“这是中院子,面积适中,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既不会显得太局促,也不会浪费太多土地;
“这是小院子,地方相对小一些,但也能满足咱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来报名选择适合自己的院子规格。你们觉得咋样?”
村民们听了肖宏发的话,纷纷围拢过来,仔细地看着那张规划图,一边看一边小声地议论着。
有的村民皱着眉头,在规划图上比划着,似乎在衡量哪种规格更适合自己家;有的村民则和身边的邻居交头接耳,交流着彼此的想法。
过了一会儿,大家根据自家的实力和经济状况,开始陆续报名。大多数村民都报了大院子和中院子,他们觉得大院子住着宽敞,以后孩子大了,也有足够的空间;
中院子则比较实惠,既能满足当下的生活需求,又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经济压力。至于小院子,报的人倒是很少,只有寥寥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