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依仗着杜家的势力,才在城中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清朝亡了,杜家成员就进入政府工作,最终举家迁往海外。
那时,潘家人没走。
不过几年前,潘嘉平的父亲带着全家,移民到了海外,说是去投奔杜家。
但并没有包括三房池嫣及二房潘嘉平一家。
当然,池嫣的独子被带走了,只留下池嫣一人,孤独地守在这边。
潘嘉平之所以没能一起,部分原因是他已经故的母亲与大房之间的嫌隙,使得他被留了下来。
早年间,潘嘉平一家与池嫣的关系并不好。
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在池嫣的儿子出国后,作为晚辈的潘嘉平基于礼数,开始去探望这位孤苦的老太太,两房之间的关系因此渐渐缓和。
王小北听完,咂舌不已,望着潘嘉平,真想告诉他,你还是赶紧想办法出国去吧。
就这家庭,到了那几年,妥妥的进牛棚啊!
而且,他熟悉的人中,类似情况还真不少……
柯家、安爷、再到潘家。
一旦他们遇到难处,他绝不会袖手旁观,而这还只是表面上看得见的,背后不一定到时候还有谁会出事呢。
甚至自己大伯,也无法确保将来不出问题,虽然概率很低,但也不是绝对安全。
想了一下后,王小北决定不要杞人忧天。
毕竟,许多事情是避无可避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只要人还活着,总有办法。
大不了,到时把所有人都安排到港岛避风头就是了。
最让人头痛的非安爷莫属,这老爷子顽固的紧,加上年岁已高,先前从来没有出过国门,如今更不可能愿意远行了。
看情况,真不行到时候给他来个措手不及,敲晕了再带走。
谈话间,三人已经进了通向潘嘉平家的巷子。
“你先回家吧,我陪小北过去那头看看,孩子还等着呢。”
潘嘉平望着妻子,嘱咐了一句。
潘婶点点头,向王小北招呼了一下便转身回家。
等她走了,潘嘉平带着王小北,拐进了胡同的另一端。
只不过没等他们到地方,陆茵骑车的身影便映入眼帘。
“哎,小北……我刚打算回家呢。”
看见两人,她急忙刹车,对着一旁的潘嘉平笑着问:“他是……”
王小北见状连忙介绍:“哦,这是我公社时的班主任潘老师,恰好路上碰到。潘老师也住这儿,就一起过来了。”
说完,他望向潘嘉平,笑中带几分得意:“潘老师,这是陆茵阿姨,学校之前为我开的表彰大会,就是因为我救了陆阿姨。”
潘嘉平恍然大悟:“原来这样……你好,陆同志,我是小北的先前班主任,潘嘉平。”
“哎呀,潘老师你好。”
陆茵亦是客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