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拜见皇上。”众人忙不迭地离开座位,跪在地上磕头道。
“免礼。”宇文顺吉脸上带着微笑,静静地望着寒遂法师。
寒遂法师双手合十,微微欠身,以一种超脱尘世的语气缓缓说道:“阿弥陀佛,宇文施主,别来无恙。昨日北塔寺初见,贫僧便觉施主气质非凡,平易近人。今日得见陛下真容,更觉龙颜威严,陛下心怀慈悲,志在治国安民,实乃天下苍生之福。”
宇文顺吉闻言,神色凝重,他深知自己统一天下的征途上难免会有血腥与牺牲,心中常怀愧疚。他缓缓说道:“法师,朕在追求天下一统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刀兵相见,恶业缠身。朕心中常感不安,愿闻法师高论,以佛法为引,消弭朕心中的罪业。”
寒遂法师微微一笑,那笑容中透露出无尽的慈悲与智慧:“陛下,佛法云‘一切法从心生,一切法由心灭’。陛下若能以慈悲为本,视众生平等,则心中恶业自然消散。又佛法云‘一切烦恼为如来种’,陛下若能以烦恼为修行之机,不断提升内心的慈悲与智慧,则如同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
宇文顺吉目光凝重,他深知寒遂法师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佛法智慧。他沉吟片刻,继续说道:“然而,治国之路充满荆棘,朕该如何在追求天下一统的同时,以佛法为引,消弭这些因征战而生的恶业?”
寒遂法师面色平和,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陛下,佛法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陛下若能以慈悲为本,广施仁政,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农耕工商,使百姓安居乐业,则如同播种善因,必得善果。又佛法云‘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陛下若能以佛法为镜,不断反省自身,净化内心,则恶业虽在,亦能转恶为善。”
宇文顺吉闻言,神色肃穆,他深感敬佩。他缓缓说道:“法师所言,如醍醐灌顶,令朕豁然开朗。朕定当将法师的佛法智慧付诸实践,以慈悲为本,广施仁政,努力治理好国家,减少杀戮与牺牲,造福天下苍生。同时,朕也将以佛法为镜,不断反省自身,净化内心。”
两人目光交汇,彼此间仿佛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与理解。在这一刻,他们仿佛超越了身份与地位的束缚,成为了心灵上的知己。宇文顺吉与寒遂法师之间的这份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情感,让在场的众人都为之动容。
……
在以后一个月里,皇帝宇文顺吉经常身着便服,轻车简从,悄然来到了余乐府。
府内烛光摇曳,寒遂法师正闭目冥想,每每闻听脚步声,他便会缓缓睁开眼,面含微笑,仿佛早已预知贵客来临。
这日,宇文顺吉步入堂中,人未到,声已至:“法师,昨晚朕心有所惑,特来求教。”
寒遂法师轻轻抬手,示意皇帝落座,道:“陛下心怀苍生,又有向佛之心,乃是我佛门之幸。今夜,不妨敞开心扉,共论佛法。”
宇文顺吉点头,目光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朕闻禅宗思想深邃,直指人心,这份超脱与深邃,让朕心生向往。禅宗,究竟是何等模样,朕愿闻其详。”
寒遂法师微微一笑,声音平和而深邃:“禅宗,乃佛教中一支独特流派,它讲求不立文字,意在摆脱文字束缚,直接传授佛法精髓。教外别传,意味着禅宗之道,非经传统教义传授,而是通过师徒间心传心授,直达心灵彼岸。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禅宗的核心,它强调顿悟,认为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只需去除妄想与执着,便能明心见性,证得菩提。”
宇文顺吉闭着眼睛,听着寒遂法师缓缓道来,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没有繁琐的教条,没有文字的枷锁,只有心灵的自由与超脱。他感受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智慧,仿佛在这一刻,他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和与喜悦。
“原来如此,禅宗之道,竟是如此直接而深刻。”宇文顺吉缓缓睁开眼,眼中闪烁着新的理解与感悟,“去除妄想执着,明心见性,这或许正是朕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寒遂法师微笑着点头,仿佛看到了宇文顺吉内心世界的转变。“陛下能有所悟,实乃禅宗之幸,也是苍生之福。愿陛下能以此次对话为契机,深入探索禅宗之道,最终证得无上菩提。”
宇文顺吉听后,眉头微蹙,眼中闪烁着对禅宗更深层次的好奇与探索之光,他缓缓开口:“法师所言极是,禅宗之道,确实令人向往。那么,朕想再问,天下禅宗,派别繁多,各大派别的佛学理论,又有何异同之处呢?”
寒遂法师轻轻捋了捋胡须,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时间的迷雾,直达佛教历史的深处。“陛下所言极是,禅宗虽以顿悟见长,但在流传过程中,也形成了诸多派别。这些派别,虽同源于禅宗,却因传承、地域、师承等因素,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理论与修行方法。”
“例如,南宗禅宗,以慧能大师为代表,强调‘即心即佛’,认为心外无佛,佛性本自具足,只需去除妄想执着,即可顿悟成佛。而北宗禅宗,则以神秀大师为代表,主张渐修渐悟,认为必须通过长期的修行与努力,才能逐渐去除烦恼,明心见性。”
“至于其他禅宗派别,如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虽各有特色,但皆以禅宗顿悟为核心,只是在修行方法、禅风禅韵上有所不同。如沩仰宗强调‘圆融无碍’,临济宗则以‘棒喝’著称,曹洞宗则讲究‘五位君臣’等。”
“至于其他佛教流派,如净土宗,主张信愿行,往生极乐;唯识宗,则深入剖析八识,探讨心识奥秘。这些流派,虽与禅宗在修行路径上有所不同,但皆以解脱生死、成就佛道为最终目标。正如百川汇海,虽来源各异,终归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