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戴誉将汪记者引荐给了许厂长和徐科长,至此他的任务就算顺利完成了。至于能否登上青年报的版面,那就是领导们需要操心的了。
第二天的会议主要是糖酒公司的经理会,记者们不被允许进入会场。
戴誉已经进去见识过一次了,所以之后让不让他进去都无所谓。
清晨起来,穿戴一新之后,拎上何大夫给的那个小包裹,揣上写有夏露外婆家地址的纸条,戴誉就慢悠悠出门了。
来到这边两天,这还是他第一次有心情认真欣赏首都风貌。
此时的北京城刚刚苏醒,晨起有不少遛鸟的大爷。
钻进最热闹的一家国营早点铺子,点上服务员推荐的褡裢火烧、焦圈和面茶,在铺子里看热闹,听人聊天,磨蹭了半个多小时,才出门去坐公共汽车。
夏露外婆家在什刹海附近,他下了车,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找到一个红漆大门的四合院。
不过,他并没有敲门入内。而是沿着这条胡同继续往东走,经过第一个岔路口时,再向南走,直到第三户人家的院门前停下。
这会儿已经快到上午十点了,自行车的铃声,锔锅钉碗补茶壶的吆喝声,起刀磨剪子的滋啦声,以及孩子们围着糖担子,用牙膏皮换麦芽糖的吵闹声,吵吵闹闹地往戴誉的耳朵眼儿里钻。
来往的人员太密太杂,他没敢做什么惹人怀疑的举动。
只是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戴誉凑近青砖围墙,在其中一块写着门牌号的青砖上轻轻敲击两下,听到空鼓声,又在它周围的另两块砖上又一次敲了敲,反复确认几次才放心地收回手。
看来他记得没错,赵学军的那十多条大黄鱼应该就是在这里找到的。
按照中所写,赵学军重生后,根据前世的记忆,在这户人家挖空的外墙青砖里找到了那些大黄鱼。之后通过这些钱以及夏露家的帮助,改变了赵厂长被下放的命运,也让赵学军从此平步青云。
戴誉找到的这户人家,据说主人是个大资本家,如今早已人去楼空了。
这明显就是作者给赵学军安排的一根粗大金手指……
几十年后这一片房屋拆迁的时候,因为在施工现场挖出了大量金条而登上了新闻。仅这样一条新闻就成全了重生而来的赵学军。
不过,估摸着赵学军到目前为止,应该是还没机会来北京取走这些东西的。
戴誉现在的想法很简单——宁可将这些大黄鱼拿出来捐了,也不能便宜了赵学军那个人渣!
他得在赵学军寻来之前,将它们转移了!
然而,他也有自己的顾虑。这一片人多眼杂,今天肯定是不能直接将东西带走的,不然万一被人盯上了也是麻烦事。
另外,这些大黄鱼拿出来以后他要怎么处理?
无论是留在北京还是拿回家去都不太合适……
戴誉心里正纠结着,余光却瞟见前方一个胳膊上带着红袖箍的大妈,一脸狐疑地冲着他走了过来。
“同志,您不是我们这一片的住户吧?请出示一下您的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