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自己人被打,便陆续开始有人将矛头对准了何安在,却是葫芦娃救爷爷,过来一个,倒下一个。
不是他们不懂得群殴,而是根本空不出手来。
“停!快停下!”有一人高声喝止,互殴在一起的两帮人这才缓缓停止了械斗,并保持戒备地分隔阵营。
早已转过身来的何安在依旧是双手抱胸,倚靠着电线杆,他高高仰起头,望着星空,对面前两伙人视而不见,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
有人要朝着他的脑袋打一闷棍,他一记后撩腿将那人放倒后便转过了身,他近乎成为众矢之的,若再继续背对着敌人就不是明智之举了。
接下来要怎么着?一起上吗?
不知道跟契舍夫古堡里的干尸比起来怎么样?
“仕源仔,你的人坏了规矩。”其中一伙人中,那位为首之人笑着讥讽道,“按照规矩,你得去清龙大饭店摆上一桌,给这位兄弟赔不是。”
说话之人也就二、三十岁的样子,身穿一件白色背心,算不上五大三粗,却也是体格健硕,双臂肌肉虬结,线条分明;留着微长碎盖发型,张嘴是地方味十足的普通话。
而被称作仕源仔的人,就是喊停之人,他没理会出言讥讽之人,而是朝何安在拱了拱手,张口依旧是地方味十足的普通话,“这位兄弟,手下人不懂事,我先给你赔个不是。”
只是简单的不懂规矩吗?
远没有那么简单。
道上有道上的规矩,帮派火并不能伤及路人,不能影响治安,不能对老百姓造成经济损失。若造成经济损失,则赔三倍;若影响治安,则去社会劳动;而伤及无辜路人,必须要去清龙大饭店,为无辜路人摆一桌赔礼道歉。
树立这些规矩,是因为讲道理吗?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何安在一个大活人,这么多人都没看见?当第一个人朝何安在动手时,为什么不喊停?
因为时机不到。
两伙人都来势汹汹,可很快,仕源仔一方便陷入了劣势,被打得节节败退,所以才会有人被打恼了对无辜路人动手。
在场这么多人,不可能都没看到那人坏了规矩。
只是……都心照不宣罢了。
一方气势正高,压着对方打;而另一方虽处颓势,但觉得还有翻盘的可能。
直到越来越多人将矛头对准了何安在,然后越来越多人失去战斗能力。
仕源仔见翻盘无望,这才喊停。
所以仕源仔喊停,不是因为手下人坏了规矩,而是再无翻盘可能。
继续打下去只有输,不仅会受伤,还落了面子,今后见人矮三分,还怎么抬头?还怎么混?及时喊停止损,就算是平手,给何安在摆一桌赔个不是,一点都不含糊,他是要感谢何安在的。
“不用什么清龙大饭店,就近找个路边摊就行,我刚好还没吃饭。”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既然对方都赔不是了,何安在便也不端着;再者是花花领他来这的,无论花花是不是记仇报复他,先不着急撇清关系,跟本地人熟络熟络关系,总比独自一人在他乡漫无目的地游荡要来得好。
只是就这么被所谓的规矩请吃饭,何安在心中是有些起疑的,他怀疑这是一场戏,到时候在饭里下药将他放倒,然后送去嘎腰子。
饭还是要吃的,但是那什么清龙大饭店就没必要了,倒是不怕羊入虎穴,而是怕将事情闹大,一旦有人将目光注意到这边,那他接下来的行动便极为掣肘了,因此附就近个快餐对付一口就行了。
以及,他还真不想就这么放过那群人,因为那群人抡棍子下死手;得亏他略懂一些拳脚,若换做普通人,单是那朝着后脑的一闷棍,可能就出人命了。
何安在话音刚落,仕源仔还没来得及说话,那出言讥讽的对头再次讥讽道:“听兄弟的口音,是内地来的吧?仕源仔,来者是客,伤及客人者,自罚三杯,且全程为客人斟酒,不能落座。”
“那待会儿还要麻烦唐明兄了,”仕源仔笑容和善,没有皮笑肉不笑,也没有笑里藏刀,真的就单纯在笑,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伤及无辜路人是要摆席赔不是,可何安在根本就没有受伤。
那怎么算?
毕竟打起来拳脚无眼,也收不住,磕磕碰碰都算伤,可从来没有被波及还没受伤的路人。
仕源仔本是可以争辩一下的,可他没有,不去争辩无非就摆一席的事,而要是争辩了,证实了何安在不算伤及,那他会被打到服为止。
“兄弟不是本地人,不知道我们的规矩。”唐明收起讥笑,转头朝着何安在露出一个和善的笑容,“这席必须得在清龙大饭店摆,托兄弟的福,我也能蹭一顿仕源仔摆的席。”
按照他们的规矩,伤及路人必须要去清龙大饭店,防止他们对路人进行威胁,从而随便凑合;又或者路人怕他们平日报复,来主动婉拒。
再有,若被伤及的路人,不是本地人,那规矩可就更多了。
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及来者是客,兄弟来家里做客被打了,做主人的得多难堪?
就比如仕源仔与唐明二人之间的矛盾,仕源仔的人坏了规矩,那么由仕源仔摆席,且席间不能落座,全程给客人斟酒;再由唐明作陪,为客人介绍九江风土人情,切莫坏了九江在客人心中的形象。
若是客人不满意,或不接受道歉,可以选择报警,是拘留、是罚款,让法律说话。
而法律公平地照顾到互殴的双方,因此唐明也得客客气气伺候好客人。
打架是解决问题最简单、最直接、且最原始的方式。
却不是最好、最妥善的方式。
既然选择了用来打架来解决问题,那就要承担起打架的责任。
道上规矩很多,主要还是为了约束各方,不要动不动就打架。
九江盛行拉帮结派,非是治安不好,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原因,算是九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九江作为靠海的港口城市,涌入了大量不善的洋人。
那会儿可没有法律的制约,是有血性的九江人靠着一双拳头,守住了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