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殿内,雕梁画栋,金砖铺地,光线透过那高大的窗棂,洒落在殿内的每一处角落。
老朱陛下高坐在那威严的龙椅之上,目光缓缓扫过殿下一众文臣,眼神之中微微闪过一丝诧异之色。
“对瓦剌动武?”老朱陛下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悠悠回荡,带着几分探寻,也含着一丝思量。
时代当真变了啊,以往这些文臣,可是朝堂之上最反对动武之人,平日里谈及兵事,皆是一脸的忧虑与抗拒,言辞间满是对和平的维护。
可如今,他们却像是换了个人一般,成了最积极主张对瓦剌用兵的群体。
老朱陛下不禁在心中暗自感慨,还真是应了李祺那句话,利益动人心啊!
瓦剌,如今确实如同老朱陛下心头的一根尖锐的刺,不拔出,便始终隐隐作痛。
北元彻底灭亡,这本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可也速迭儿弑君之后,竟将蒙古权贵全部裹挟而走,短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崭新的蒙古政权。
虽说眼下这个政权对大明根本构不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可若任由其继续毫无阻碍地发展壮大下去,对大明而言,迟早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
前不久,已经有几个鞑靼部落派人前来,他们身着兽皮服饰,满脸谦卑,向着大明这边俯首称臣,口口声声愿意归附大明。在场众人谁都知道,这不过是他们的一种策略罢了。
每当打不过中原王朝的时候,这些草原部落就会聪明地选择低头,表现出一副恭顺的模样。可一旦等他们实力强大了,就会再次露出那锋利如刀刃般的牙齿,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
中原王朝历经悠悠岁月,这样的画面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着,仿佛是一个跳不出的轮回。说到底,其实还是要看双方之间的力量对比。
中原王朝力量强大的时候,草原人自然就会老老实实,在自己的草原上安分守己;可一旦中原王朝国力稍弱,便屡屡遭受他们南下劫掠之苦。
蒙古诸部,老朱心中思量,倒也不足为虑,可这瓦剌,却是实实在在的心头大患。特别是若瓦剌一旦统一蒙古诸部,其实力必然会如烈火烹油般暴涨。一个强大而统一的草原,对于大明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正如詹徽、赵勉他们所说,现在或许真的是解决草原问题的大好时机。
然而,对草原动武,又怎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呢?
这可远远不比当初对南洋用兵。
北方草原广袤无边,那是一片无垠的绿色海洋,草原人就像是其中灵动的鱼儿。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骑射技艺娴熟,来去如风,再加上民风彪悍,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勇猛无畏的气息。
反观大明的大军,基本上都是步兵,队列整齐,步伐沉稳。骑兵数量非常少,就算是有骑兵,在这广阔的草原之上,也不敢轻易和草原人正面对决。
用步兵来对付草原的骑兵,这简直就像是痴人说梦。对方若是打不过,双腿一夹马腹,便能迅速逃走,消失在茫茫草原之中;可步兵若是打不过,连个逃跑的方向都难以寻觅,四周皆是空旷的草原,根本无处可藏。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中原王朝虽然整体实力强大,却在这方面屡屡吃亏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这个难以改变的现状。
想到这里,老朱陛下忍不住微微皱起了眉头,那两道浓眉紧紧地拧在一起,仿佛能拧出水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纠结与挣扎,他又何尝不想解决瓦剌,彻底解决北方草原的问题呢?
可他心里清楚,想要解决北方草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上一次岭北之役惨败,那惨烈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啊,战场上的厮杀声、士兵们的惨叫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天德,你怎么看呢?”老朱陛下沉思良久,缓缓开口,将目光看向魏国公徐达。他知道,听听武将勋贵们的意见,这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他如今治理朝堂的平衡之道。文官和武将彼此平衡,彼此制衡,只有这样,大明皇帝的日子才会更好过。
徐达站在殿下,身形挺拔,虽已年事渐高,但依旧透着一股久经沙场的英气。他听到陛下的询问,微微低下头,沉思片刻,然后抬起头来,目光坚定地点点头说道:“陛下,臣也以为现在是解决瓦剌的好时机。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瓦剌统一蒙古诸部,必然会对我大明形成巨大的威胁。”
他心中其实也是焦急万分,恨不得现在就率领大军收复了西域,打服北方草原的诸部落。
毕竟他清楚自己年事已高,距离解甲归田也只是时间问题了,如果有生之年能够做到这一步,那他徐达也算是此生无憾,死而瞑目了。
跟蒙古打了一辈子的仗,现在就差这临门一脚、最后一步了!
老朱陛下又将目光缓缓转向李文忠,后者神色郑重,脸上带着一种对国家大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亦是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皇上,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利国利民也好,促进商业也罢,此刻都当对瓦剌动兵。趁着如今万众一心的时候,将这个隐患给彻底铲除,至少可保我大明三十年内无北虏之患!”
铲除瓦剌,彻底征服草原,对大明而言自然是利国利民,并且也有利于剪除商业威胁,进一步推动大明商业发展。
李文忠的态度也很明显,那就是打!
反正他和徐达还能披甲上阵,那就无惧世人任何外敌!
看着二人这态度坚定的模样,老朱心里面也下定了决心。
“既然如此,那就准备出征吧!”
老朱狠狠攥紧拳头,朗声喝道:“这一次,务必彻底肃清草原!”
群臣随即躬身领命,为此感到欣喜。
东宫太子府,李祺正与太子标闲聊。
“估摸着差不多了,马上就会有北伐的消息。”
李祺神情笃定地开口道,太子标听后微微颔首。
“这一次北伐,应当是最后一次了!”
“打仗的事情,交给徐达和李文忠,我们负责收尾工作!”
李祺眼中闪烁着道道精光,目光看向了桌上的舆图。
下一刻,门外传来了太监的声音。
“太子爷,驸马爷,陛下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