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文官也好,武将、勋贵也罢,都在皇帝的意志下生存,随其意愿而动!
“陛下,真的长大了啊。”于谦突然有种自己孩子长大的感觉。
他笑了笑,向前一步,站了出来。
“朱祁镇毕竟是正统十四年的皇帝,咱们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看在陛下的面子上,也应该给他一份体面。”
“这样吧,任命朱祁镇为稽王,一切待遇与王爵同等,各位觉得如何?”
于谦是在问众人,却并不是真正在问众人。
话音刚落,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拼命点头。
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当然是“于少保说得对!”
接着就是下一个问题了。
一个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
陈循咳嗽一声,站出来问道:“那太子之位,是否需要更改?”
众位大臣神色凝重,明显感觉到整个大殿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压抑起来。
太子之位到底归谁,这才是这次文华殿廷议最重要的问题!
朱祁镇曾经再怎么辉煌,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是景泰年,是属于景泰帝的时代!
如何处理他的后事,固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国家动荡,但也就这样了。
这满朝文武百官,天天处理的,不都是些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国家动荡的大事。
和那些真正会动摇大明根基的事情相比,朱祁镇的爵位一事,根本不值一提。
相比之下,有关太子之位的确定,才是真正的要害大事。
景泰帝能不能长治久安,能不能让文武百官尽心尽力地效忠,大明能不能在几年后重新北伐北方草原,一雪前耻。
这次太子之位的争夺,都会直接地影响,甚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朱钰低着眉头,静静地盘腿坐在垫子上,倾听正厅传来的声音,好奇哪些人会站在自己这边,哪些人会站在朱祁镇那边。
最先开口说话的,可能是于谦吧,毕竟他是和自己一条心的,这种时候就该站出来为自己说话。
然而还没等于谦开口,就有人抢先一步站了出来。
胡濚本来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这时忽然睁大了眼睛,向前迈出一步。
“老夫以为,太子之位必须更换。当今陛下,又不是没有子孙后代。既然陛下是陛下,那陛下的孩子,自然就该是太子!”
“无论是情理,还是宗族礼法,这都是最正确的选择!”
“这就是老夫的态度。你们要是想搞事情,那就去搞吧。到时候出了大事情,可别来找老夫。”
胡濚看似态度模糊,其实从一开始,他打的就是谁是皇帝就支持谁的主意。
如今景泰帝已经坐稳了皇位,他这位礼部尚书自然顺势而为,果断站在了皇帝这一边。
这次主动站出来附和,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成为一块敲门砖,表明自己的立场,划清界限,成为皇帝忠诚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朱钰眉头一挑,冷冷一笑。
“看来这位胡濚胡老大人能在礼部待这么久,果然是有他的道理啊。”
“谁是皇帝,谁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他就支持谁,听谁的命令。”
“这样一来,不管是谁当皇帝,无论坐在那个位置上的是谁,都不会动他,反而会重用他。这真是一招明哲保身,也是一招以退为进啊。”
胡濚明确表明了态度之后,张輗站出来代表勋贵集团,也跟着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当今陛下,有千古明君的气度,陛下的儿子,就该是太子!”
“胡大人说得对,既然陛下有儿子,那陛下的儿子就该当太子,如果让别人占了这个位置,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要是那些外邦人看到,还以为我们礼法混乱,继承无人,岂不是要被他们笑话?”
“眼下大明正处于危机之中,内忧外患不断,未来几年里,少不了,少不了战争。”
“越是这个时候,君主的传承这种大事,就越应该尽早、合理地定下来。”
“老夫支持换一个太子!”
张軏跟着自己的亲兄弟,也向前一步,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说:“俺也一样!”
这样一来,勋贵集团和礼部都明确表态,支持皇帝。
剩下的其他人中,于谦毫无疑问会支持皇帝的一切决定,金濂肯定会支持他的死党好友,等同于支持皇帝的决定。
兵部、户部从一开始就明确表态支持皇帝。
尚未表态的重要部门,只剩下两个。
一个是王直,他代表着吏部,也就是文官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