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点头:“大八轮车长八米,这个数据就注定他无法通过有些地形。”
“不过,这不是最主要的。”
“我一直相信力大砖飞,这句话放在陆军也是够用的。”
“只要动力足够,车长和车重的问题也不是很重要。”
柴胜利立刻举手:“这辆车搭载的柴油动力系统已经是我们的巅峰了,哪怕是放眼世界,也有得一拼。”
“话是这么说,但动力还是不够看,而且这台动力总成占据了太多车辆空间。”
柴胜利承认:“是这样的,可是内燃机的特性本就如此。”
“所以有没有可能放弃内燃机这个路线呢?”
“????”
陈晨的话音落下,所有人都抬起头。
放弃内燃机路线,还真没想过。
因为他们不敢想,带轮子的东西,怎么着都绕不开内燃机路线。
除了内燃机,也就剩下电机了。
诚然,电机体积小,动力大。
在这个时代是无法忽视的动力来源。
瞬时爆发的高扭矩,动力肯定比内燃机充沛。
小巧的体积又能进行灵活的动力输出。
如果设计者愿意的话,可以给每一个轮子都加上电机。
二者结合在一起,通过性自然会大大提升。
但电机有致命弱点。
柴胜利想了想,觉得不得劲儿:“战场高压状态下,电机还是不太可靠。”
“首先是电池的问题。”
“民用车的电池防护都是个问题。”
“军用就更别提了。”
“严苛的作战环境下,一颗石子崩起来,对电池都是巨大的伤害。”
“这样的话,我们不但要给车子加护甲,还得给电池包加护甲。”
“一来一回,动力系统剩下来的那点重量,全都给电池了。”
陈晨摊摊手:“确实,所以我也只是提个意见嘛。”
崔国胜顺着陈晨的线路想了想:“按你的意思,最优解是没有电池,但却利用电机的路线?”
郑宇村脱口而出:“那恐怕只有核能了。”
电动有优势,但需要构件来储能。
如果不需要电池,那就只能直连电机。
那么燃料就必须高效。
郑宇村唯一能想到的高效转化成电力的能源,就只剩下核了。
陈晨摆摆手:“崔司令只是让我提出问题,没让我解决问题。”
“动力在我看来,就是这么个事儿。”
“除了动力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模块化。”
“既然武装突击车作为运载部,自然是要能装。”
“不光是装人,还得装其他东西。”
“炮塔、发射箱这些是基础,其他火力或者通讯设备,似乎也得通用。”
崔国胜这次没有犹豫,随着话音一起点头。
这点深得他的认可。
模块化是未来发展的唯一路线,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可以丰富战术的选择性。
尤其是对于武装突击车这种定位不是很明朗的武器。
越是全能,它的生存空间越大。
105炮塔火力是有了,但放在坦克一起,还是不够看。
但如果摒弃这汇总对大口径炮塔的执着,转而在车顶放置一些功能性更强的设备,似乎更加的实用。
尤其是当下战术选择已经发生便宜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