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后,不待毕自严询问,便继续道:“半个时辰前,广德泰当家人嫡长子乔装打扮带着大量的房契等到了总行,想要从皇家银行借贷。
我们估算了一下,至少可以借出一百四十八万两白银。
而且还说了,哪怕利息是平时的两倍、三倍都可以,但必须三天内贷出,且偿还时间为三年后,分三年还清。
如此大额的银子,我们从未遇见过,一年利息都得一万五千两左右,要的如此急迫,我们也拿不准。”
说完后,便从袖口取出一张纸张递了过去:“这是具体的明细,您过目。”
这一下不止是毕自严了,大堂内的左右侍郎和四司主官们眼中都满满的诧异之色,然后众人脸上浮现出了惊叹、赞许、认可之色。
这一幕看在蒋德璟眼中满是疑惑。
不待他想问询一下,毕自严便出声道:“广德泰当家人张子兴我们这里出去不到一刻钟。”
“啊?”
“我们这么多人聚集在这里,就是在和他聊一些事情。”
“啊?”
“按本官的意思,他若是需要那就按照他的想法贷给他,甚至可以更多一些,利息你们自己定!”
“啊!”
毕自严连续三句话让蒋德璟彻底的懵了。
大堂的十一人,官职最低的就是四司员外郎,可那也是从五品,外放到各布政司、州府,至少也是知府的级别。
左右侍郎外放至少也是三司左、右使的级别。
广德泰虽然在商事上有些名气,可在地方上想要拜会知府,那也得看知府的心情了,更何况是户部的这么多官员一起陪着,简直是不敢置信。
儿子带着房契去了皇家银行总行,老子来户部见了这么多官员,到底是在搞什么?
这他妈的可是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哪怕是太仓库如今无比的丰盈,可也不能如此的挥霍吧。
一百五十万两就算了,还想贷更多,他很想问问毕自严是咋想的?
万一出了事儿咋办?以现在的商事发展,有房契在至少能抵消损失的,可多贷的怎么办?
“这是早上张掌柜的送来的信,你看看吧,看完再说。”
毕自严说完,左首第一位的曾献立刻将桌案上的书信递了过去:“蒋大人,那边还有我们刚刚探讨的一些内容,你也顺便看看。”
一脸懵的蒋德璟接过书信,慢慢的翻看着。
“嘶……大手笔呀!”
“啧……这么大方?”
“呼……想法挺好。”
“嗯……”
“这、这、这……”
……
十几息后看完了前面内容蒋德璟眼中满是赞许之色,但当他看到最后一页的集体工坊的时候,脑子如同被闪电劈了一下一样,一下子怔住了。
过了好几息的时间后便冲到了木板前,快速的浏览着记录下来的各种前朝制度的优劣以及改进办法。
“妙、妙呀!”
“好想法!”
“人才、人才呀!”
“商人的脑子是真好使呀!”
……
又是半炷香的时间,蒋德璟终于看完了所有的内容,虽然并不如张子兴在场时解释的那么清楚,但能执掌皇家银行的人能是简单人物吗?
蒋德璟何许人也?
其始祖是开国授御守闽福全古城千户蒋旺,其父蒋光彦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温州知府、江西副使、广东布政司参议,因忤魏忠贤,弃职宦场,返乡归养。
蒋德璟受到父亲耿直性格的陶染,性格耿直,天启二年进士,初授编修,不愿依附魏忠贤,遭排斥,直到罢官,崇祯登基后召为礼部右侍郎。
蒋德璟虽然刚四十岁,但却是学贯中西,精通中外天文历法,又懂技术,在治兵理财上也是一把好手,加上性格耿直,所以皇家银行刚成立,就被群臣推荐为总行。
所以结合信上的描述以及木板上记录的内容,蒋德璟大致明白了集体工坊的重要性。
从整个大明的角度来看,提高了工匠们的待遇,让百姓们过上了好生活,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且集体工坊的效率会极大的提高,占据海贸较大的市场,掌握着海外市场的话语权,增加大量的税收。
从皇家银行的角度看,无论是商事的繁荣发展还是集体工坊前期的借贷,以及之后的百姓们的流动,皇家银行会因为借贷、流转、保管等收取大量的利息。
“蒋大人,除了这些记载的之外,毕尚书还总结了五条未明说的好处,第一……”
只是数息的时间,曾献便将毕自严总结的内容给复述了一遍。
已经大致看明白的蒋德璟再次大吃一惊,没有想到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好处,他现在算是明白了户部官员为什么会集体商谈,也明白了毕自严为什么会同意超贷了。
换作是他,帮助户部和朝廷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也一定会同意贷款的。
“这么说来,广德泰借款这么多想必是为九月中下旬的拍卖会做准备了。”
蒋德璟点了点头:“一百五十万两是很多,可若是能拍到十余艘蒸汽机的海运遮洋商船也不是不行,
按照这一次出海的一艘货物价值两千五百两,出海和回来成了两万两千五百两,十艘就是二十二万五千两,一年两次来回就是四十五万两,三年就是一百三十五万两。
除去税收、运输成本等等,至少剩下百万两,还要算上承建官道等等,一年还五十万两轻轻松松,难怪是三年后才开始还呢。”
听着蒋德璟的自语,曾献嘴角挂着一丝笑意:“蒋大人,您这分析的对,也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