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跑过来了?”
给李拓开门的是郑万龙。
“等你呗!”
郑万龙知道李拓每到周末下午就会回家,两人说着话,李拓进屋没瞧见妻子张暖心,反而看到了刘恒,他脸色一下子拉了下来。
“干嘛?想让我犯错误是不是?”
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提名了庄重文文学奖,按照回避原则,这段时间里李拓作为评委肯定是不能跟他有接触的。
郑万龙笑着说道:“哎呀,哪有你说的那么严重!我们又不是来请客吃饭,找你拉票的,反倒是要蹭饭。”
李拓冷哼一声,“蹭饭就别指望了,我吃完了回来的。”
“你好歹给下点挂面。”
李拓没接他的话,问:“暖心呢?”
“我们俩来的时候她正好要出门大采购。”
李拓没再说什么,跑到公共厨房给郑万龙和刘恒下了碗挂面,锅里面还下了两个荷包蛋。
等面条的时候,刘恒给郑万龙使眼色,郑万龙张了几次口,但见李拓一副油盐不进的姿态,他终是没有开口。
“拿碗过来。”
李拓吩咐一声,刘恒忙拿了两个碗,李拓将切好的葱花抹入碗内,又朝里面点了点儿酱油、盐和味精。
等面好了之后,先舀一勺汤,再盛面。
“吃吧!”
李拓将碗送到两人面前,郑万龙和刘恒捧着碗秃噜起来。
吃到一半,郑万龙将脸从碗里露出来,装作无意的问:“评选工作还挺忙的?”
“嗯。”李拓用鼻子哼了一声作为回答。
“当个评委,瞧把你飘的!”郑万龙挖苦了一句。
李拓斜睨了他一眼,“少跟我打马虎眼,就你们那点小心思,我能不知道?”
刘恒一脸愁苦的说道:“拓爷,这事不怪万龙,是我非求着他来找你的。本来我没想过得奖的事,可架不住现在外面传的沸沸扬扬的啊!”
庄重文文学奖的初选名单不是什么秘密,毕竟是一群大学生经手的,很多人甚至不用打听就听说了。
刘恒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听说了自己的《狗日的粮食》入围了最佳短篇小说奖。
“是啊,刘恒现在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生怕自己错过了那10万块大奖!”
郑万龙的补刀引来了刘恒不满的眼神,他改口道:“那什么……这么重要的荣誉!”
“该是你的跑不了,不该是你的,求神拜佛也没用。”
李拓面色郑重,透着一股铁面无私的意味,这样的表情让郑万龙和刘恒感到陌生。
这还是他们认识的那个拓爷吗?
“你这叫站着说话不腰疼!刘恒要是知道结果,甭管好坏,他也能安心了。”
“别说现在没出结果,就是出了结果,我也不能告诉你们,得等评委会公布,这是原则问题。”
听着李拓的话,刘恒眼神一动,“还没出结果呢?”
李拓自知失言,任郑万龙和刘恒再引导,也不再开口谈论评选事宜。
磨了十多分钟,见李拓铁了心不透露半点消息,郑万龙面色复杂,感慨万千。
“拓爷,你变了!”
李拓脸色一肃,“别打感情牌,没用!”
郑万龙这下子彻底死了心,对刘恒说道:“咱走吧!人家现在是评委老爷了,跟咱不是一个阶级的人。”
刘恒脸上略显失落,准备跟郑万龙离开。
出门前碰巧张暖心提着东西回来,双方打了个招呼,两人离开。
在两人走后,张暖心说这周有好几拨人找家里找李拓。
他无奈的摇了摇头,估计都是来打听消息的。
李拓倒是没往送礼、请托的方面想,如今这个时候文学评奖的环境还没恶劣到那种程度。
夫妻俩边收拾家务边聊着这一周家里、单位发生的事,没多长时间,门口又响起了敲门声。
张暖心去开门,领进来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穿着中山装,一见李拓先笑三分,态度谦和。
李拓回忆了一下,才想起这位是燕京文协的一位会员同志。
在任何单位、组织或机构里,都有或明或暗的等级或者山头。
在燕京文协里,李拓就属于食物链的顶层。
即便他现在作品出的很少,但因为曾经出过成绩,交游广阔,又兼着《燕京文学》副主编的职务,让他在燕京文协拥有了比一般协会会员更高的地位。
来人叫卢俊峰,李拓称他为“俊峰同志”,寒暄了一阵后,李拓问:“俊峰同志今天来是……”
卢俊峰有些不好意思的说:“我今天来是受朋友所托,他听说自己的作品入围了庄重文文学奖,想托我来问问,有没有这回事。”
闻言,李拓眉头轻蹙,“这个……恐怕我不能回答您。在奖项结果出炉之前,一切关于提名作品的信息,我们都不能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