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上班,但没耽误写书啊!”
“我要是有10万块,我也不上班写书。”
众人说笑了一阵,又关心起评奖周期和时间。
“奖项两年一评,作品的发表、出版时间截止到正式评奖前一个月。
前期筹备要花一两个月时间,我跟文协方面暂定的是4月初选、5月终选、6月颁奖。
具体时间的话,筹备工作结束之后再定,4月初应该会公布。”
听林朝阳说完后,几人一分析,他们几人里也就陈健功和郑万龙有几篇短篇小说符合评奖要求。
“可惜,承治的《黑骏马》早了一年,要不然肯定是最佳中篇小说奖的有力竞争者。”
“别说这些没用的,想得奖就多写点,别像某些人一样,只能去当个评委。”
李拓猝不及防被林朝阳“暗箭”所伤,心中愤愤,“等我当了评委,你这厮的作品就别指望着得奖了。”
“我的书又不参评,你想淘汰都没机会。”林朝阳语气轻快的说道。
众人表情惊讶,李拓忍不住问:“你小说不参评?”
“瓜田李下!”林朝阳只说了四个字,众人便心领神会。
一方面觉得有些佩服,一方面又觉得理所当然。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勒诺多文学奖……这些年林朝阳拿的重量级文学奖够多了,不差这点荣誉。
要说奖金,林朝阳就更不差了。
作为国内第一位拿版税的作家,他的作品动辄百万册起步,出版一部小说的版税够许多作家写一辈子的了。
名利皆丰足,在中国文坛,林朝阳很大程度上已经超然物外。
李拓犹豫着说:“那这个评委我也别当了。”
林朝阳表现的如此高风亮节,他觉得自己要是当了评委,未免有点徇私的嫌疑。
林朝阳却道:“没事,这个评委你实至名归,大家都会认同的。”
众人不禁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李拓脸色涨红,最后憋出一句京骂:“你大爷!”
聊完庄重文文学奖,众人又闲话了一阵家常,打算在林朝阳家蹭顿午饭再走。
陈健功坐到林朝阳身边说:“朝阳,你最近有空没?”
“有事?”林朝阳问。
“不是我,是剑英,想采访采访你。”
林朝阳眼神怪异,“她要采访我找你干嘛?”
“前几天班里几个在燕京的同学小聚,她说起了这个事,可能是觉得我跟你熟吧。”
“她要采访随时欢迎。”林朝阳说。
去年梁佐组织同学聚会时,查剑英也在,那次她就提过要采访林朝阳,但之后她再没联系过林朝阳。
这次却专门通过陈健功来联系,大概是觉得跟林朝阳关系太生疏了,不好意思吧。
林朝阳私心猜想,答应下来后,陈健功高兴道:“那行,回头我告诉她,你们再约个时间。”
查剑英的采访来的很快,在陈健功说完这事得第四日,她便和林朝阳见面了。
见面地点没有放在家里,而是约在了燕大。
林朝阳走进装饰布置略显简陋的咖啡馆,满眼都是新奇,查剑英问他:“你没来过这里吗?”
“没有。”林朝阳摇头。
这家咖啡馆开在燕大32号楼南侧学生会文化部小院里,早在四年前就开业了,不过那个时候林朝阳已经很少出现在燕大了。
他平时也没喝咖啡的习惯,除非与人约会谈事,才有可能出现在这种地点。
“我也是前段时间回学校来玩,才发现这里。”
两人落座后,闲谈几句,话题都在咖啡馆上。
咖啡馆里的员工都是燕大的学生,来这里勤工俭学,这里的客人以燕大师生为主,但也有外校的。
今天店里就有几个穿着奇装异服的年轻人,按照穿衣风格,林朝阳判断几人应该是美院的学生。
咖啡馆墙上挂着几幅抽象的现代派画作,吸引到这些人在这里聚集并不奇怪。
林朝阳和查剑英闲聊了短短几分钟,已经有人注意到了他。
尽管这几年林朝阳已经少有出现在燕大,但他那张脸已经成为了燕大校园里的传说。
每当有新生入校时都会被重提一遍,顺便去瞻仰一下他工作过的图书馆。
“一晃我这届学生都毕业快六年了,我记得那个时候,大饭厅还是食堂呢,现在改成礼堂了,还有那么多的老建筑,都不见了。”
采访是门学问,话题往往都是双方共同熟悉的话题开始的。
查剑英和林朝阳都在燕大待过,这是天然的话题。
她的语气里带着几分唏嘘,有些对往昔的追忆,林朝阳却说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燕大建设的越来越好,本质上是件好事。”
查剑英手中的笔仍在积蓄着力量,她问:“你不怀念那些辉煌灿烂的时光吗?”
“人都会怀念过去,但个人的怀念并不能改变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