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明兰的火气也不小!
发出这些告示已经半个来月了,五百个高薪岗位还在虚位以待。
一天一问。
一问一个不吱声。
军需后勤创业中心的负责人,都快被逼疯了。
甘明兰忍不住和左文康抱怨:
“制墨能有多难?关西十卫一百多万人里,都找不到一个有制墨经验的熟手!还有笔匠、会选砚台石的石匠和雕砚师,鬼影子都找不着!”
左文康帮着她分析:
“这些熟手不与工坊签死契是不会被重用的!哪怕乱世那几年,这些匠师们也会被家主藏起来养着,只待乱世结束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有技术,有技术工,可不是分分钟就起来了么!
现在贩卖到关西来的文房四宝,江南行商占了三分之二!
“哼!没什么技术是学不会的!只要样品,有制作流程,本将军不信就做不出来。”
“娘子有何好主意?”
“我还就不用,那些被豪商们养着的死契熟手了!咱自己培养,从新手村改道开始!”
“新手村是什么村?”
“就比如,咱可以让陶瓷匠人来捶打墨泥!还比如,毛笔的笔杆制作需要木工技艺。
那木匠是不是也能用?
笔头制作,需要对毛发进行梳理、整理和加工,编织匠的这些技能就可以迁移过来!
制砚台的匠人,最容易找到平替。
砚台的主要材料就是石头,本地人对当地的石料最了解。
只要各卫所给出优厚的收购价,并言明需要质地致密滋润、细中有锋、硬度适中、厚度较大的石头。
我相信那些土着小孩,放羊的时候都会把漫山遍野的石头翻上一翻。
雕砚师?手巧的木匠和石匠都能胜任!”
左文康再次膜拜,他家神仙媳妇儿有大才!
经过一番修修改改,招工启示在第一轮杳无音信后,再次出炉。
果然。
拐了一个弯,招工无比丝滑。
每个岗位竞争者过百,还能优中选优。
在此基础上,各工坊又招了数百个学徒工。
关西的学徒工都是带薪的,还能招到识文断字又手脚麻利的好小子。
油墨坊最先开了工。
取烟灰,能有多难?
油灯上罩着碗,耐心守候就是了。
再然后,一个令急性子感到焦虑的问题摆在眼前。
收集到的油烟灰需要淘洗后,阴干,最少要放一年后才能用。
这一步,在制墨过程中叫做退火!
因为油烟等原料在烧制后,会带有“火气”,即高温处理后的原料,有较高的活性和不稳定性。
退火后,可以减少“火气”,提高墨的质量。
且成品墨条最少也要风干半年才得用!
甘明兰:“”
她不想等一年半。
一年半太久,抢占市场需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