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旭日东升,璀璨的阳光慷慨地洒在镇贡场内,为这原本就庄重的选拔大会更增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的气息。
在驿馆外,学子们早早地纷纷聚集于此,喧闹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有的学子面露紧张之色,双手不自觉地攥紧衣角;有的则是自信满满,昂首挺胸,目光中透露出志在必得的光芒,而林一再此则算第三类,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没有丝毫表情变化。
随着三个领考官的出现,学子们迅速安静下来,纷纷有序地排队,跟随他们前往镇贡场,也就是这次学子选拔大会考试开始的地方。
街道两边布满了严阵以待的兵士,他们神情严肃,努力维持着秩序。众多百姓好奇地围观相看,熙熙攘攘地站在街道两侧。
待一行人来到镇贡场前之时,又来了三名府衙官员,他们各自站在前方,手中分别拿着一面令旗。上边分别醒目地写着“道”“儒”“兵”三个字。
这时,学子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心仪的一家,开始在相应令旗后排队,并亮出各自的入场牌即可。
儒和兵两队的学子还需要进入搜身阁,接受严格的检查。
平身进馆、赤膊裸足、低头进阁,这些规矩都得一丝不苟地一一执行到位。
反观道字队,则没有那么多繁琐严苛的规矩,因为他们不需要进行笔试,所以也不需要那么复杂的检查。
各自都完成相应程序后,学子们才能真正地进入镇贡场的考场之中。
此时,主考官们端坐在考场正前方,目光如炬,不断审视着众多前来参加选拔的学子。
今天的主考官分别是儒家贤人冉琼,兵家齐山镇镇守张凌舵,道家道长穆长卿。然而此刻,冉琼和张凌舵都已在座,唯独穆长卿迟迟没有现身。
本地的百姓对穆长卿的情况心知肚明。然而此事,张凌舵张镇守还是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做出了解释。
并称,今年的道家学子名额不会变,这个评判将由儒兵二家共同拟定,如果最终结果有人提出非议,也可请金洲城大乌山观的道长亲自再做评判,以此保证选拔的公平性。
随着张镇守宣读完这次学子选拔大会的规则后,一阵激昂的鼓声响起,选拔大会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首先,三队被迅速带领分散开来。根据朝廷文左武右的规定,儒字队则被引领到了贡场的左边。
只见学子们井然有序地依次前行,在安排好的座位上逐一落座。
兵字队则被带到了贡场的右侧,同样有条不紊地依次入座。
虽然儒兵两家都需考察笔试和武试,但侧重之处却大不相同。
儒家考察的侧重更加偏向于文,注重学子们对于治国理念的理解深度,政论试策的独到见解,以及具体实施政策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等。
而兵家笔试则侧重于行兵布阵的精妙布局,攻城拔寨的战略谋划,兵法策略的灵活运用等。
随着悠扬的钟声响起,两队的试卷、笔墨纸砚,都开始由专人有条不紊地分发下去。
学子们拿到试卷后,有的略作沉思,有的即刻奋笔疾书。
而相比于这两家,道家考核方式却显得极为简单。
道字队被带到了贡场中间偏后侧的一个房屋内,屋内正中央放置着一块神秘的石台。学子们只需依次上前触摸这块石台,进行试灵台的检验即可。
林一所在的道字队,学子们安静地排着队,耐心地等待着触摸试灵台。
“这试灵台应该和师父的那个玉牌的功能差不多类似,应该就是测试灵根属性的。”
林一暗自思忖着,“上次就因为自己的灵根很弱,差点没测出来,这回得事先做好准备了。”
随着前面的队伍缓缓向前移动,负责记录的官员也开始奋笔疾书地记录着每位学子的测试结果。
由于他不是当面宣布结果,所以整个流程进行得颇为迅速。
道字队这边的人本就不多,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快轮到林一了。
轮到林一时,他深吸一口气,悄悄地运起周身之气,然后才小心翼翼地触摸试灵台。
“再来一次。”记录官面无表情,淡淡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