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稽首 礼和众如山 白净王常恱
行法不领国 入静问皇后 怀圣身安不
鞠凾 月灯三昧经一卷(宋沙门先公译今十三纸)
此是丹藏月灯三昧经先公译者而与彼国宋二藏之经文义逈异未知孰是按开元录此经有二别译一於有译无本中有後汉安世高译一卷二於有译有本中有宋沙门先公译一卷皆云出大月灯经第七卷其先公译目下注云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又指多小云一十纸今捡此丹本经始从六度乃至分卫凡历十二法皆以十事说之又其多小是古之十纸有十二行即知真是先公所译月灯经矣故今取之为正但录云出大经第七卷而今捡之出自第六卷之前半斯为未叶疑古今分卷有异或书写错六为七耳今为看国宋藏者具录正经于左。
佛说月灯三昧经一卷(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
(宋沙门先公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游於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六万菩萨俱及无央数诸天人尒时文殊师利菩萨在其众会中坐时佛告文殊师利言童子菩萨行布施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谛除嫉妒意二者常清净意布施三者无数百千人不能夺其财四者持上妙而终亡五者生大豪贵家六者所生处好布施七者为四部众所爱念八者无所畏入众会亦无[得-彳]十方皆闻其名声九者年少手足柔软十者常乐善知识乃至坐佛树下童子是为菩萨行布施十事佛於是说偈言。
已远除於嫉妒 意常好布施者 持上妙而终亡 生即於豪富家
所生处意常乐 而好憙於布施 为众生所爱念 居家者及出学
於众会无所畏 所至处无疑难 其名声远而闻 於郡国及县邑
其手足常柔[而/火] 所欲得不复难 即为得善知识 诸佛及其弟子
终不复生嫉妒意 意常好乐欲布施 以持上妙而终亡 於是行事无嫉妒
即生於大豪富家 意常憙乐而布施 为若干亿人所爱 好布施者有是行
得善知识不复难 常见诸佛及弟子 见已即乐供养之 其布施者有是行
佛语童子菩萨持戒清净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具足其愿二者学佛道三者常尊乐於黠慧四者死不妄语五者见世不转意六者弃生死七者求泥洹八者寂寞行九者得三昧十者无贫穷行童子是为菩萨十事清净持戒佛於是说偈言。
即具足其所愿 学诸佛之道行 常乐於尊智慧 亦无有恐惧时
不复转其所愿 亦不转慎诸行 常弃远於生死 则求索泥洹道
常在寂寞处行 即便得於三昧 而无有贫穷时 即立於持戒品
其人即具所可愿 是菩萨学诸佛道 慧者於人不自称 其人如是戒清净
持愿甚坚不复难 终不复动所釆建 以见生死无数恶 便弃捐求泥洹道
其意不复着所念 其人如是立戒强 得正刹土无不可 清净戒者有是行
佛语童子菩萨立忍辱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火不能烧二者刀不能害三者毒不能行四者水不能杀五者非人护之六者得庄严其身相七者闭塞诸恶道八者得生梵天不难九者昼夜得安隐十者安乐不移童子是为菩萨十事住忍辱佛於是说偈言。
火不能烧其人 刀亦不能伤害 其毒不能得行 水亦不能漂杀
诸非人悉护之 即得三十二相 便闭塞诸恶道 忍辱者德如是
求索诸梵及释 彼亦不而难致 常得安隐之行 悉觉於非常事
刀及火亦不能伤 行於毒中不能害 诸天及人鬼神护 其忍辱者有是行
即身得三十二相 其人不复畏恶道 於是死即生梵天 行慈心者有是道
昼夜即得安隐行 常好憙身得安定 於一切有清净意 终无有瞋恚志行
佛告童子菩萨精进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有威神二者为诸佛所护三者非人悉亦护之四者闻法终不转忘五者所未闻法而得闻六者得高明智慧七者得种种三昧八者终无病时九者饭食得安隐十者得柔[而/火]如优鉢不刚童子是为精进行菩萨十事佛於是说偈曰。
常为得有威神 终不转犯诸恶 诸非人悉护之 即疾得成佛道
闻经法亦不忘 未闻者求得了 其人即得高明 精进者有是德
得同诸三昧行 终无有疾病时 精进者智慧俱 其人得佛道行
所饭食得安隐 即得为精进行 譬如优鉢在水 稍稍长而大成
清白法亦如是 令菩萨稍稍成 终无有能当者 得在天安乐处
多陁竭精进行 以进越无数劫 诸菩萨勤力行 所修奉悉说之
其精进者有威神 常为诸佛所拥护 而皆奉受是道行 其人得佛道不久
所闻者终不复忘 及复得余众法行 其人智慧稍增益 精进行者有是事
种种三昧常自增 彼终无有疾病时 诸所可饭食之者 一切得则为安隐
昼夜成就清白行 精进之者无有休 其人不久疾得佛 行精进者尊如是
高丽国新雕大藏挍正别录卷第二 (第十八张 俊)
丁未岁高丽国大藏都监奉
敕雕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