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苦了習了盡了道 謂道者。當曉了知苦習盡道。為了四諦。
了從善[卄/惡]從是法生 當了知。善從盡道生。[卄/惡]從苦習生。家當諦了之。
了增復增 復增道行。
了白黑 道為清白。世為濁黑。黑冥也。
了是可隨 謂道可隨也。
不可隨 謂邪不可隨。分別知是白黑輩。
如有分別 謂諦分別白黑輩也。
為拕 拕拕也。謂道可行。
不拕 謂邪欲不可。
為下 下欲重擔。
復下 復下下道思所思復思慎無忘。
為念 念念數息。
復念 進盡道原。謂之復念安般曰。念覺種意。是之謂。
為思觀 謂諸所觀常思念之。
為識 識憶也。謂與學者常憶識已所也。
為慧 得還盡無不知。
為眼 眼道眼也。已得道心。眼無不見。
為謀 謀謂善慈權也。
為滿 觀已遍浹滿足其。
為解 解道奧。脫三界。
為慧為明 解道奧。度三界。得無不知。為一切見。重云慧明者。謂斯為慧中之慧。明中之大明矣。慧即曰清淨慧法。斯義如之也。
為欲 欲欲道也。其心常樂道。
為光 御已滿解慧。明心之樂斯法者。普慈弘潤。光被十方。群生蒙澤。故曰為光。
為敢不離 一已解了不敢不離世諸穢垢。
為觀法 法三十七品法也。
為覺意 從自覺得無不知也。
為直見 直八直也。見道迹也。
為道種 三十七品。為下道種。
是名為觀亦有若干二輩觀 意已覺見。為下道種。是故名曰觀。若干二輩者。謂道淨世。其事多故曰若干也。
一為淨觀 謂空閑寂淨觀三十七品為淨觀。
二為不淨觀 觀三部為不淨觀。
三為清淨觀 謂意念止為清垢盡為淨故言清淨。
四為不清淨觀五為黑觀六為白觀七為可觀 可者。淨法可觀業為寶矣。
八為不可觀九為罪觀 罪觀者。觀履邪入三惡道以惑心。
十為殃福觀 謂觀知何屬殃福。
十一為縛觀 觀知識神縛在十二因緣。
十二為解脫觀 知捨十二因緣當得解脫。
十三為有所益觀 已得解脫為有所益。
十四為失無所益觀 失失道無益於己。
十五為往觀 往觀謂六情往至六倒。許色聲香味細滑多念。
十六為還觀 還還觀身。
十七為受罪觀 作十二因緣為受罪也。
十八為除罪觀 觀斷十二因緣為除罪。
是故名為觀亦為二因緣令有是說止為一切天下人有二病何等為二一為癡二為愛是二病故佛現二藥何等為二一為止二為觀若用二藥為愈二病 止觀為二藥。癡愛為二病。佛以止觀治二病。謂之愈病者。
令自證 止滅愛。觀滅癡。癡滅得道之證。
貪愛欲不復貪 止觀道滿。癡愛即滅。飽於道者。不飢於俗。謂之不復貪矣。
念意得解脫癡已解令從慧得解脫 得四非常直淨之。即無三界志。謂之解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