鮫魚
(附:皮)
味甘,氣平。生近海諸郡。青目赤頰,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方珍之,大者尾長數丈,能傷人,種類狀貌不一,皆皮上有沙,堪揩木如木賊,小者子隨母行,驚即從口入母腹中。
主作鱠,補五臟,功亞於鯽。
附:皮,主治心氣,鬼疰,蠱毒,食魚鱠成積不消。
鮑魚
味辛,氣臭而溫。
主撲折瘀血,痹在四肢不散,女子崩血不止,煮羹通乳汁。
蝦
味甘,氣溫。有小毒。米蝦、糠蝦,以精粗名也;青蝦、白蝦,以色名也;梅蝦,以梅雨時有也;泥蝦、海蝦以出產名也。有病人勿食,動風,發瘡疥,冷積,小兒勿食。
主作羹,治鱉瘕,托痘瘡,下乳汁。法制,壯陽,煮汁,吐風痰。搗膏,敷蟲疽。
海
味鹹,氣溫。
主婦人勞損,積血帶下,小兒風疾,丹毒,湯火傷。
鰣魚
味甘,氣平。
主補虛勞。蒸下油,瓶盛埋土中,取塗湯火傷甚效。
鱵魚
味甘,氣平。大小異形,喙尖有一細黑骨如針。
主食之無疫。
石鮅魚
味甘,氣平。有小毒。生南方溪澗中。長一寸,背裡腹下赤,南方以作鮓。
主瘡疥癬。
鯢魚
味甘。有毒。生山溪中。似鮎有四足,長尾,能上樹,大旱則含水上山,以草覆身,張口,鳥來飲水,因吸食之,聲如小兒。
主食之,已疫病。
鮎魚
味甘,氣溫。反荊芥。赤目、赤須、無鰓者,並殺人。合牛肝食,令人患風噎;合野豬肉食,令人吐瀉;合鹿肉食,令人筋甲縮。
主水腫,利小便,五痔下血,同蔥煮食之。
金魚
味甘、咸,氣平。
主久痢禁口。
鰱魚
味甘,氣溫。
主溫中,益食。多食,令人渴,發瘡疥。
鰾膠
味甘、咸,氣平。以魚腸造成者,黏物甚固。
主燒存性,治產難,及產後血運,破傷風搐,赤白崩中,便毒腫痛。
魚鮓
味甘、咸,氣平。凡鮓,皆發瘡疥。內有發,害人,不熟者,損脾胃。
主搗炙,傅蟲瘡,聤耳,痔瘻。
魚鱠
味甘,氣溫。凡諸魚之鮮活者,薄切,洗淨血腥,以蒜齏、薑、醋、五味和食之。但近夜勿食,不消成積;勿飲冷水,生蟲;同乳酪食,令人霍亂;不可同瓜食。
主心下酸水,冷氣,濕痹,伏梁氣塊,冷結痃癖,宜腳氣風氣人。
按:魚鱠,非治病者也,謂有所主,亦用之使吐耳。予見患偏頭風者,久藥不愈,偶忍痛往外經營,舟中早起,坐船外漱口,忽聞水腥觸喉,吐綠痰數升,病遂失。謂魚鱠有所主,亦與此同。
介部
龜甲
(附:溺、血、肉)
味甘,氣平。江湖皆有之。版當心前一處,四方透明,如琥珀色者最佳。其頭方、腳短、殼圓、版白,為陽龜;頭尖、腳長、殼長、版黃,為陰龜,陰人用陽,陽人用陰。版取敗者,謂鑽灼陳久如敗也;一云煮過鑽過者,性氣不存,須自死枯敗者。入藥惟用水龜版。惡沙參、蜚蠊。凡使,止取底版,鋸去四邊,石上磨淨,灰火炮過,塗酥炙黃,或酒炙、醋炙、脂炙、燒灰,各隨本方。勿令中濕,中濕者有毒。
主骨蒸勞熱,血麻痹,腰背疼,痎瘧,去瘀血,止血痢,傷寒勞復,肌體寒熱欲死,五痔,陰蝕,小兒囟不合,燒灰傅頭瘡不燥,婦人漏下赤白,產前後痢疾,難產,及陰癢。
按:龜,上下甲,古人通用,至《日華》始用版。夫龜屬陰,而版乃陰中之至陰,大有補腎之功,故所主之病,皆腎虛所致,大凡滋陰降火之藥,多寒涼損胃,惟龜甲有中州之甘味,真良品也。龜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脈,取下甲以養陰;鹿鼻常反向尾,能通督脈,取上角以養陽,二物之壽,蓋本諸此,其神靈所以獨異也。
附:溺,荷葉盛之,以鏡照之自出,或用棕搐鼻亦出。主滴耳,治聾;點舌下,治中風舌喑,小兒驚風不語;摩胸背,治龜胸、龜背。
按:龜尿走竅透骨,故主諸病。
附:血,味鹹,氣平。主塗脫肛。
附:肉,味甘、酸,氣溫。主釀酒,治大風癱瘓;煮食,除濕痹、風痹,寒嗽,瀉血,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