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餘糧
味甘,氣寒。生會稽、潞州池澤。形如鵝鴨卵,外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無沙者佳。胃、大腸血分重劑。牡丹皮為使。凡使,火煅醋淬,磁缽重擂,水淘,取汁澄之。
主血閉瘕癥,赤白漏下,小腹痛結煩疼,催生,固大腸。
按:禹餘糧,重可去怯,為鎮固之劑。性澀,故主下焦前後之病。
砒石
味苦、酸,氣熱。有大毒。生信州。生砒黃,以赤色者為良;熟砒霜,以白色者為良。畏綠豆、冷水。凡使,盛以小瓷瓶,入紫背天葵、石龍芮,火煅從巳至申,用甘草水浸,從申至子,取出再煅,研萬下用。
主惡瘡、瘰癧腐肉,和諸藥塗之自蝕落;蛇□著手足,腫痛肉爛,以膠清調塗良。
按:砒霜,燥烈純熱,古方用以劫瘧痰。夫藥可治瘧者頗多,何必用此殺人之物,而治不死之病乎?
玄精石
味鹹,氣溫。生蒲、解。亦積鹽所成,其色青白,龜背者佳。
主陰證傷寒,指甲面色青黑,心下脹滿結硬,虛汗不止,濕痹,咽喉腫痛。
按:玄精石,稟太陰之精,與鹽同性,氣寒而不溫,味甘鹹而降。同硫黃、消石,治上盛下虛,有救陰助陽之功,此鐵甕申先生來復丹用之,正取其寒,以配石硫之熱也。
凝水石
味辛,氣寒。生鹵地。乃積鹽精液,滲入土中,年久凝結而成。畏地榆,解巴豆毒。凡使,生薑自然汁煮乾,研粉用。
主胃中熱,五臟伏熱,身熱,皮中如火燒,時行煩渴,蕩腹中積聚邪氣,水腫,小腹痹,小兒丹毒。
按:凝水石,稟積陰之氣而成,味辛鹹而氣大寒,入腎走血,除熱之功,同於諸鹽。
爐甘石
味甘,氣溫。各處坑冶俱有。乃金銀之苗也。其塊大小不一,狀似羊腦,松如石脂,亦黏唇舌。產金坑而色微黃者為上。凡使,以火煅,童便淬七次,水飛過用。
主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
按:爐甘石,受金銀之氣,有制肝之能,故可專治目病。若如法煅淬,入海螵蛸、硼砂各一兩,為細末,以點諸目病,甚妙。入硃砂五錢,則性不黏也。
赤石脂
味甘、酸,氣平。生各處。以理膩、黏舌綴唇者為上。入心經血分,亦入小腸經。畏芫花,惡大黃。有白、赤、青、黃、黑五色,今多用白、赤二種。凡使,火煅,水飛過用。
主腹痛腸癖,下痢赤白,縮小便,收脫肛,崩帶,及癰疽,痔瘻。
按:赤石脂入心,腹痛諸證,皆火之為殃,崩漏諸證,皆血之為禍,心主血屬火,故療之。仲景桃花湯用之,取其重澀入下焦血分而固脫;乾薑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石脂、乾薑而潤腸胃也。
白石脂
味甘、酸,氣平。入肺經氣分,亦入大腸經。
主病同。
白石英
味甘,氣微溫。生華陰山谷。大如指,長二三寸,六稜,如水精,□五六寸者彌佳。青、黃、赤者稀用。肺、大腸經氣分(注:「分」下模糊不清,如有脫漏,當為「藥」字)。
主消渴,肺癰吐膿,咳逆上氣,陰痿不足。
紫石英
味甘,氣溫。生太山山谷,瀧州者尤佳。色淡紫,質瑩澈,大小皆五稜,兩頭如箭簇。長石為使。心、肝經血分藥。畏附子,惡黃連。
主心腹咳逆邪氣,心虛驚悸,填下焦,散癰腫,女子風寒在子宮不孕。
按:紫石英,上能鎮心,重以去怯也;下能益肝,溫以去枯也。心生血,肝藏血,其性暖而補,故諸病宜之。
空青
味甘、酸,氣寒。生金銀銅坑。或大如拳,或小如豆,或成片塊。雖有曾青、楊梅青、石青,精粗之異,皆以中空有漿為上。石中空者,埋土中數日,亦有漿水。
主目盲,赤腫翳淚,瞳子破者復明。
按:空青,治眼翳障要藥。東方甲乙,是生肝膽,其氣之清者為肝血,其精英者為膽汁,開竅於目,五臟之英皆因而注之,膽汁充則目明,汁減則目昏。有以銅青作者,銅亦青陽之氣所生,其氣之清者為綠,猶肝血也,其精英為漿,猶膽汁也,亦以類相感應故耳。
無名異
味甘、咸,氣平。生川廣深山。大如彈丸,小如黑石子,似蛇黃而色黑。
主金瘡,折傷肉損,止痛生肌,醋磨傅腫毒癰疽。
按:無名異,鹹入血,甘補血,寒除熱,所主之病,亦取其活血涼血之功耳。
浮石
味鹹,氣平。系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者。有細孔如蛀窠,白色體虛而輕。
主止渴,治淋,清金降火,消塊,化痰。
按:浮石,色白體輕(注:原作「經」,顯誤,改),肺之象也,氣味鹹寒,潤下之用也,故治諸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