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佛:佛名,又作阿鞞佛、阿阅婆,意译为不动佛、无恚佛,住于东方妙喜世界。
2三垢:即贪、嗔、痴三毒。
3三脱门:即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4三明:在阿罗汉曰“三明”,在佛曰“三达”,即宿命明(知自身及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天眼明(知自身及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尽一切烦恼之智慧)。
5中流:喻结使烦恼。此岸指生死,彼岸指涅槃,结使烦恼流于此岸与彼岸之间,故名。
6言语道断:指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之究竟真理。
7没生:“没”,死的意思;“没生”即死生,或指生灭。
8忉利天:位于须弥山之顶,帝释天居中,四方各有八天,合则三十三天,故忉利天亦称三十三天,属欲界第四天。
9阿迦尼咤天:意译色究竟,乃色界十八天中之色究竟天。
10那由他:古印度数目字,一那由他相当于一亿。
译文
其时,释迦牟尼佛问维摩诘居士:“你来此想参见一下如来,请问,你是怎样看待如来的呢?”
维摩诘居士答道:“就是像看待自身实相一样去看待如来。我看待如来:他以前不曾来过,以后也不会离去,现在也留不住;既不以色身观如来,又不以色的本体观如来,也不以色的本性观如来;不从受、想、行、识四蕴去观如来,又不从识的本体去观如来,也不从识的本性去观如来;如来不由四大生起,他形同虚空;法身超出六根,并非由眼耳鼻舌身意所集成;他远超三界,已远离贪、嗔、痴三毒;随顺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具足天眼、宿命、漏尽三种神通;其智慧通达无明,与无明等无差异。如来法身乃无相之身,他与实相非一非异;既无自相,又无他相;既不是无相,又不能取相;他既不在生死此岸,又不在涅槃彼岸,也不在两岸之间,而又处处在教化众生;如来虽然了达诸法本性寂灭之理,但又不安住于涅槃之境。总之,既不住于生死此岸,又不住涅槃彼岸。不可以世间智理解他,不可以虚妄识识别他:他如中天之日,故无所谓明暗;他既无一定的名号,也无固定的形相;他柔弱时忍辱负重,但降伏魔障时,却刚强无比,无坚不摧;他在净则净,在染则染,故非净非染;他既不在一定方所之内,又非离方所而独存;既不属于世间的有为法,又不属于无为法;因为他无形无相,所以无所示现,也无所言说;既无施舍之相,也无悭吝之状;既不持戒,也不犯戒;既不忍辱,也不嗔恚;既不精进,也不懈怠;既不入定,也不昏乱;既无所谓智,也无所谓愚;既无所谓诚实,也无所谓奸诈;既无来相,也无去相;既无出相,也无入相;他非一切语言文字所能表达;他无形无相,所以非福田,也不应供养;但如来之化身却能随机摄化,引人入佛道、得解脱,所以又是非不福田,应当供养;如来法身既无形无相,又无所不在,所以无法取着,也无法舍弃;既无相,又有相;他与真如、实际、法性完全同一,对他无法称呼、计量;他大如须弥,小如芥子,所以非大非小;他既无形相,所以无从见闻、觉知,远离一切烦恼束缚;他上同诸佛之智,下同众生之体,与一切诸法无分别可言:他没有任何过失可言,也不会出现任何烦恼惑障;他无造作,无生起,不生也不灭,无所畏惧,也无所烦忧,无所喜乐,也无所厌恶;他无过、现、未三世,所以既无已有,又无现有,也无当有;他无法用一切语言加以分别说明。世尊,如来之身就是这样,能够这样去看待如来,就是正观。如果不是这样去观待如来,就是一种邪观。”
这时候,舍利弗问维摩诘居士道:“你是从何处入灭后,降生于这里的?”
维摩诘居士答道:“你所证得的佛法中难道有先灭而后生这回事吗?”
舍利弗说:“确实是没有先灭而后生一说。”
“既然诸法并非先灭而后生,那你怎么会问我何处入灭后再降生到这里来的呢?你认为怎么样?诸法实际上如同魔术师变幻出来的许多男男女女一样,难道他们有灭彼生此一回事?”
舍利弗说:“没有灭彼生此一回事。”
“你难道没有听佛陀说过,诸法如梦幻吗?”
舍利弗答道:“是的,听过。”
“如果一切法如梦幻,你为何会问我是于何处入灭后降生于这里的呢?舍利弗,所谓消失、散灭,这是作为假象的世间诸法的败坏之相,所谓生起其实是作为假象的世间诸法相续之相。菩萨虽然入灭,但其善本德行并不会随之完结,虽然到了某一世界受生,也不会再生长任何恶业。”
此时,佛告诉舍利弗:“有一个叫妙喜的国度,其佛号叫无动,维摩诘居士就是在那个国度入灭后来生此地的。”
舍利弗听后即说:“真是难能可贵啊!此人能舍去妙喜国的清净佛土,而来这到处充满污秽与纷争的娑婆世界。”
听了舍利弗的话,维摩诘居士便对舍利弗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比方说,当早晨日出时,难道日光会与黑夜合到一块吗?”
舍利弗说:“不会的,当日光出现时,黑夜也就消失了。”
维摩诘说:“那么日光为何要照耀阎浮提洲呢?”
舍利弗答道:“欲以光明除去黑夜。”
维摩诘说:“菩萨也是这样,虽然为了化导众生而受生于不净的国土,但他不会与愚痴与黑暗混处杂居,而是为了消灭众生的烦恼暗障。”
这时候,与会大众都十分渴望能亲眼目睹妙喜世界,十分渴望拜谒那世界的教主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众。释迦牟尼佛知晓大家的心事,就对维摩诘居士说:“善男子,你就为与会大众显现一下那妙喜世界及其教主无动如来和那里的诸菩萨、声闻众吧,大家都很想见见那个世界。”
此时,维摩诘居士心里想:我应当不离开坐席就把那妙喜世界及其铁围山以及那国土上的山川河流、江湖大海、溪谷泉源,还有须弥等等高山及日月星辰、天龙鬼神、梵天宫殿等等,还有那世界的诸菩萨、声闻众以及城邑、村落、男女老少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众妙莲花等等,举凡能发心在十方世界行佛事者,我通通把他们接来。我要以三道珠宝镶嵌成天梯,把阎浮提洲与忉利天连接起来,诸天神可以沿此宝梯来到这里,礼敬无动如来,听经闻法;阎浮提洲的人也可顺此宝梯上至忉利天宫,见见那里的众天神。妙喜世界,能成就如此无量的功德。我要把那妙喜世界,上自阿迦尼咤的究竟天,下至那世界的水面,用我的右手,如陶器工匠灵活运用手中的旋转轮截取泥块一般,把那世界搬至这里,就好像手里拿着一朵鲜花向大众展示一样。
维摩诘居士有了这一念头之后,就随即入定,并运用其神通力,以他的右手,把那妙喜世界搬来此阎浮提洲。此时,妙喜世界中那些道行较浅的菩萨及声闻众、诸天人等,都一齐喊道:“世尊啊!是谁把我们带走了,快救救我们吧。”只听那无动如来说:“这不是我做的,而是维摩诘居士的神力所造成的。”至于那些未得神通的一般大众,已不知不觉随着妙喜世界来到这阎浮提洲了。
那妙喜世界虽然被搬入了此阎浮提洲,但它并没有因此而小了一些;而此阎浮提洲,也没有因多了一个妙喜世界而显得窄迫,与原来并没有任何差别。
这时,释迦牟尼佛就对与会诸大众说:“你们现在可以好好看看妙喜世界及其教主无动如来了,这世界是何等的庄严美好啊!其菩萨道行又是那么的清净,不动佛的众弟子们的心念又是那样的洁白无瑕。”大家应道:“确实是那样的,世尊,这一切我们都亲眼目睹了。”
释迦牟尼佛又对诸大众说:“如果菩萨欲得这样的清净佛土,应当修学无动如来所修证的大道。”
当妙喜佛国显现于此娑婆世界时,有十四亿的众生发了无上道心,都愿往生妙喜佛国,释迦牟尼佛随即为他们授记,说:“你们日后当生于妙喜佛国。”
那维摩诘居士完成了以妙喜佛国现身说法、教化群生的任务后,就把它送回原来的地方去了,这是与会诸大众都亲眼目睹的。
此时,释迦牟尼佛便对舍利弗说:“你刚才看见了妙喜世界及无动如来了吧?”舍利弗答道:“是的,世尊!但愿一切众生,得生于像妙喜世界那样的清净佛土,得到像维摩诘居士那样的神通。世尊,我们真是幸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大的利益,有缘得遇无动如来和维摩诘居士,有幸得以亲近供养他们。但愿一切众生,不管是现在还是今后,如果有缘听闻读诵此经,也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更不用说那些听闻后又能信受奉持戒宣说实行者。不论是谁,只要能得到这一经典,就是获得了无价之法宝;如果能够信受读诵,并按经中所说的去修行,那他一定能得到佛的护佑;而不管是什么人,如果他们能够供养那些受佛世尊护佑的人,那他的功德与供养佛世尊是一样的。如果有抄写并持有此经者,其室中即犹如有如来;如果有人听闻此经而能赞颂并生欢喜心,他便能入一切智慧之门;如果有人信受奉持乃至为人解说此经中的一个四句偈,那么这人日后必会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授记。”
法供养品第十三
原典
尔时,释提桓因1,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2,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3,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妓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
释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实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维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4,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乾闼婆5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着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6,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7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8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9。月盖比丘,则我身是。”
“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注释
1释提桓因:即帝释天,忉利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