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
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
国师及大臣,以佑利众生。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15;
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我心慢者,为现大力士;
消伏诸贡高16,令住无上道。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17人;
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
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
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
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假令一切佛,于无数亿劫;
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注释
1五无间:即阿鼻地狱,为八大地狱之最苦处,众生随所造业堕此地狱,所受苦报永无间断。“五无间”指受苦无间、身形无间、罪器无间、众类无间、时间无间。
2无明:意为不能明了事物的真实相状及不能通达真理,为烦恼之异称。
3饿鬼:三恶道之一。
4那罗延:意译为人中力士,系古印度之大力神,在佛教典籍中,那罗延乃欲界中之天名,又称毗纽天。
5讷钝:为人木讷,反应迟钝,不善言说之谓。
6贪恚痴:即贪、嗔、痴三毒。
7四颠倒:即四种颠倒妄见。在佛典中,有两种四颠倒:一是凡夫四颠倒(亦称有为四颠倒),指世俗凡夫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二是二乘人之四颠倒(亦称无为四颠倒),指声闻、缘觉二乘人把涅槃之“常、乐、我、净”误认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
8五盖:能盖覆人之心性使不生善的五种法: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惑盖。
9七识处:众生受生三界,其识所依住的七个处所:一是欲界的五道,二是色界的初禅天,三是色界的二禅天,四是色界的三禅天,五是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六是无色界的识无边处,七是无色界的无所有处。
10九恼处:即九种令人烦恼之处。依罗什解释,此九恼可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各世均有三:爱我怨家(爱所不当爱之人)、憎我知识(憎本当敬重之人)、恼我己身(由自己之贪欲、过失所导致的苦恼),合三世则为九恼处。
11尘劳:烦恼的别称。
12根败:指根性已坏死,难以救治。
13无上道心:即求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14劫尽烧:佛教分世界的生灭变化为成、住、坏、空四劫,并认为于坏劫之末必起火灾,其时初禅天以下全为劫火所烧,天地洞然。
15无尽藏:本为寺院把信徒所供之钱财贷与他人,以其所得之利息等用作寺院之日常开支及救济世人,此处可作不尽的财富解。
16贡高: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意思。
17五通仙:指得五种神通之仙人。
译文
其时,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菩萨应该怎样才能进入佛的境地?”
维摩诘居士答道:“菩萨投身于非清净道中,便是他们进入佛道的正确途径。”
文殊菩萨又问:“菩萨应该怎样投身于非清净道中?”
维摩诘答道:“如果菩萨置身于五无间罪业中而毫无烦恼和嗔恚;置身于地狱之中,而毫无罪业和污垢;置身于畜生道中,而毫无无明、骄慢等过失;置身于饿鬼道中,而能具足一切功德;置身于色、无色界,而不以此为满足;置身于欲海之中,却不为各种贪欲所染垢;虽然示现嗔恚之相,但对众生却毫无嗔恨之意;虽然示现愚痴之相,却能以智慧修养身心;虽然示现贪悭之相,却能舍弃一切甚至于自己身家性命;虽然示现毁禁犯戒之相,却能安住清净律仪,乃至对于一点点小过失也惶怕不安;虽然示现嗔恚之相,却能常怀慈心和忍让;虽然示现懈怠之相,却能勤修种种功德善行;虽然示现心烦意乱、六神无主之相,却能住心于定境之中;虽然示现愚痴之相,却能通达一切世间、出世间之智慧;虽然示现谄伪之相,却能以种种善巧方便体现佛经的真实意义;虽然示现骄慢之相,却能如路石桥梁一样让众生踏着它进入佛道;虽然示现种种烦恼,内心却清净无垢;虽然示现入于魔道,实质上却随顺于佛道,而不为异端邪说所迷惑;虽然示现入于声闻乘,却能为众生说大乘法;虽然示现入于辟支佛乘,却能成就大悲宏愿,不断教化、济度十方众生;虽然示现贫穷之相,却有无尽财宝普济群生;虽然示现残疾之相,却具种种相好庄严;虽然示现下贱之相,却生而具有佛之种性,具有佛的种种功德;虽然示现瘦弱丑陋之相,却具有那罗延那样强壮的身体,为一切众生所乐见;虽然示现衰老病患之相,却已永断病根,超越生死的畏惧;虽然示现有种种世间的资生产业,却能念世间无常,一无所贪;虽然示现妻妾姬女成群,却能常离五欲污泥;虽然示现迟钝木讷之相,实际上却辩才无碍,能统摄佛法大义;虽然示现为用邪门左道救济众生,实际上却完全合乎佛法正道;虽然示现为遍入六道诸趣,实际上却能了断尘缘;虽然示现入于涅槃之境,实际上却能在生死轮回道中救济众生。文殊师利,菩萨若能这样置身于非清净道中,就能通达于佛道。”
接着,维摩诘居士反问文殊菩萨道:“什么叫作如来种呢?”
文殊菩萨答道:“色身即是如来种,无明爱欲即是如来种,贪嗔痴三毒即是如来种,执常乐我净‘四颠倒’即是如来种,贪、嗔、睡眠、掉悔、疑惑‘五盖’即是如来种,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即是如来种,七种识住处即是如来种,八种邪法即是如来种,九种烦恼所在处即是如来种,十不善道即是如来种,要而言之,六十二种邪见及一切烦恼都是如来种。”
维摩诘居士又问道:“这又怎么说呢?”
文殊菩萨答道:“若像小乘那样见无为理而入涅槃者,即不能再发无上道心了,这有如在高原陆地上不能长出莲花而只有在卑湿的污泥中,才能长出莲花一般。像小乘众那样见无为理而入于涅槃正位者,终究不能再从佛法中出死入生,再去与众生同流,而只有在充满烦恼的众生中,佛法才有落脚处。又如在空中播下种子,什么也长不出来,而如果在粪壤之中播下种子,就能出芽生长。正因为这样,见无为理而入于涅槃正位者,不能再生上妙的佛法,而那些我见执着如须弥山者,则能发起无上道心,生起上妙佛法。所以应当懂得,一切烦恼即是如来种,这有如若不亲下大海,终难获取宝珠,如果不入于烦恼大海,也不能获取佛教的无上妙法。”
听了文殊菩萨的这一番话后,大迦叶赞叹道:“善哉!善哉!文殊师利,你这一番话说得多么的淋漓痛快啊,确实如你所说的,一切尘劳烦恼,即是如来种,我们这些小乘众,再也不能发起无上道心了,而那些哪怕是堕于五无间罪业者,尚能发意进入佛道,而我们这些声闻众却不能,有如一株根已败坏之枯树,对于五欲等已不能再利用享受了。像我们这些声闻众虽然一切烦恼都已断尽,但于佛法中却不能再得利益,永远失去了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大悲誓愿。所以,文殊师利,凡夫俗子对于佛法虽然有时烦恼缠身,但却有进入佛道的希望,而我们这些声闻众却永无进入佛道的希望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凡夫俗子若经听闻佛法,能够发起无上道心,使佛法僧三宝不至于断绝,而我们这些声闻众即使终身听闻佛法,知晓佛有十力、四无所畏等大神通力,却仍不能发心进入佛道。”
其时,与会者中有一名叫普现色身的菩萨询问维摩诘居士:“居士,您所谓的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官吏平民、教师朋友等等,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还有,那奴仆婢女、象马车乘等,又都在哪里呢?”于是,维摩诘居士便以偈颂回答他:
般若智慧即是菩萨之母,善巧方便即是菩萨之父;
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导师,都无非是由智慧和方便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