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2月14日,巴拉望岛的夜空被火光撕裂。
150名美军战俘被日军赶进防空洞,洞口被封死,汽油从缝隙中倾倒而下。
火焰吞噬了黑暗,吞噬了生命,吞噬了希望。
只有一名幸存者,一等兵尤金·尼尔森,带着满身的伤痕和刻骨铭心的记忆,逃出了地狱。
他的故事,成为了美军情报部的一份沉重报告,也成为了复仇的导火索。
两个月后,麦克阿瑟的部队在吕宋岛登陆。
战争的齿轮无情地转动着,而在这齿轮的缝隙中,卡巴那图战俘营的512名战俘正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他们的处境,被一名叫罗伯特·拉帕姆的游击队少校偶然发现,并迅速传到了美军第六集团军司令沃尔特·克鲁格中将的耳中。
克鲁格中将的眉头紧锁,时间很紧迫,战俘们的生命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他召来了情报官霍顿·怀特上校和阿拉莫尖兵的指挥官亨利·穆西中校。
一场大胆的营救行动,就此展开。
美军的秘密动向被不断用系统地图扫描周围512公里范围的漆雕旭获悉。
这又是一次可以赚取美金和名声的机会,他不打算放过。
于是一份美军执行营救战俘的作战方案被透露给了日军发展的菲律宾间谍。
一张大网张开,等待飞蛾扑火。
夜色如墨,阿拉莫尖兵的两支小队在威廉姆·内尔斯特和托马斯·罗德斯维尔中尉的带领下,悄然潜入敌后。
他们的任务是侦查战俘营的地形和日军布防。
第二天,他们在普拉迪诺村遇到了菲律宾游击队。
游击队的队长胡安·帕加塔上尉,成为了这场行动的关键人物。
帕加塔上尉熟悉地形,了解日军的活动规律。
他反对穆西中校的立即进攻计划,认为那无异于自杀。
穆西中校冷静地接受了建议,决定将行动推迟24小时。
时间,成为了这场行动的最大敌人。
阿拉莫尖兵中尉内尔斯特和一名士兵化装成当地村民,潜入战俘营附近的高地,完成了详尽的侦查报告。
穆西中校接到报告后,迅速制定了作战计划。
普林斯上尉带领c连负责进攻战俘营主部。
f连的30名士兵由约翰·墨菲中尉带领,负责发起作战信号并攻击日军防点。
夜幕降临,p-61黑寡妇战机在战俘营上空盘旋,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
飞行员肯尼斯·r·施雷伯上尉巧妙地制造了飞机坠毁的假象,为游骑兵的行动提供了掩护。
19时40分,战斗打响。
游骑兵们迅速压制了日军守卫,战俘棚屋附近的日军被消灭。
反坦克组用“巴祖卡”火箭筒摧毁了日军卡车和坦克车库。
战俘们被呼喊出来撤离,但许多人以为这是日军的陷阱,藏了起来。
游骑兵们不得不逐一营房搜寻,连拉带拽地将战俘们带出。
战俘们虚弱不堪,许多人骨瘦如柴,游骑兵们甚至一人扛两名战俘。
“零病房”里的战俘们被背出,他们的生命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一名日军趁乱发射了三枚迫击炮弹,几名战俘和军医詹姆斯·费舍尔上尉因此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