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年徐州的繁荣,极少有人会婉拒这样的邀请。
更何况,不听他的劝告的人,刘备并非唯一一个。
尽管汉代以孝治天下,按规定,子在父丧期间必须守孝三年,但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礼仪简化了不少,很多朝廷 也不再恪守古训,但这并未导致舆论的谴责。
正是因为在曹操那里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陈群选择离职守丧。
当年,有人向曹操推荐了乐安人王模和下邳人周逵为官员,他本已谏言他们的品性有所欠缺,而曹操并未采纳。
最后,这些人的确做出了有违伦理的事情,受到法办处斩。
所以当刘备重新提起并立即道歉时,他已经放下了芥蒂。
“文长,先父元方的灵位在哪里?烦请你带我去拜祭他。”
“昔日先父全家迁往徐州以避战乱,本期望与您结盟,可惜我刘备不争气,先后败于吕布,曹操之手,无法与元方先父相见。”
“这是我一生未能达成的憾事。
如今略有些根基,又恰逢佳机,无论如何,请允许我向元方先父点燃三支香。”刘备诚挚的表情,深深打动了陈群,后者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皇叔恩德无量,我会转达父亲对此的心意。”
“请跟我来,这边走,皇叔。”说完,陈群引领刘备和张明前往祠堂方向走去。
行进途中,他才得以抽空询问道:“皇叔,那位撰写了《规程》的张知汉先生便是这眼前这位吗?”
刘备微笑着答道:“没错,就是知汉。”
张明闻言也向陈群行礼道:“听说文长先生对《规程》有所了解,这是真的吗?”
陈群回了一礼笑道:“当然,我家子侄辈的学习都由此书入门。
不只是启蒙孩子们,家族长者,甚至是我也非常欣赏这本书。”
“有了这部《规程》,张知汉必将会永垂不朽。”
听到陈群的高度评价,张明不禁红了脸,这并非虚伪,毕竟他的作品是从别人那里抄袭而来的,即使他的脸皮厚,但还是坚守着一些底线和原则。
于是,和陈群简短寒暄了几句后,张明决定巧妙地转开话题:“既然先生您精通法律,现在我所在的地区日渐兴隆,但也滋生了许多违法之辈。
按您的见解,应当如何防范及处理这些问题呢?”
张明深知陈群不仅创设了九品中正制度,同时也是魏律的主要推手。
陈群的兴趣显然在于律令方面,这一点在他的对话中得到了验证。
提起律法,陈群立即打开话匣子。
敬过亡父的牌位后,更邀请刘备与张明进入书斋进行深入探讨。
针对如今荆州的繁荣景象——特别是商界的蓬勃发展和相关律法制定的新挑战——陈群表达了强烈的好奇和关心。
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商人地位虽然最低,但创造的税额最多。
作为治国者的陈群深谙其中道理,对此感叹道:“没料到今日的荆州商业如此繁茂,还有知汉提到的大典活动,实在向往一探究竟。”
见陈群主动提及,刘备顺势发言道:“我刘备也想着日后有朝一日能向文长请教,在文长守丧完毕后,我想邀请他一同到荆州任职,但不知文长大人是否有意愿?”
刘备郑重其事向陈群提出邀请,伸出善意的橄榄枝。
陈群仅略微迟疑了一下,便整理衣裳,深鞠一躬道:“既然这样,陈群愿意为您效力。”
刘备倍感喜悦,急忙搀扶陈群,眼中的泪光使陈群深感激动,更加确信自己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看到陈群表明心迹,张明对此早有预期。
因为深知在曹操帐下,陈群并未完全发挥其才华,直到曹丕成年之后,陈群才慢慢得到曹操的重点信任和使用。
换言之,陈群更像是曹丕而非曹操的麾下人才。
收纳陈群需要等待的时间还有整整一年,等他孝顺完期,才将前往荆州赴任。
为强化陈群效忠之心,也为后续布局考量,刘备领军继续在颍川驻扎多日,确保消息能在江东路途上传至东吴。
建安六年中旬三月,各地开始忙于春耕播种。
扬州吴郡吴县,鲁肃满脸振奋地找到孙权。
“主公,瑾有急报!”
“好消息来了!”
疲态可见的孙权从文书堆里抬起疲惫的脸庞,这一冬让他备受煎熬。
幸运的是,北狄南侵,曹操向刘备求助,刘备用亲自率领骑兵援救的机会,就连张明都参与其中,这让孙权稍感宽慰。
随后,在艰难的调停下,好不容易平息了针对他杀害孙策的说法,避免了内部纷争,使得江东艰难地撑过寒冬,期盼春天的农作物种植,以便招新军补充实力。
招募新兵以后,孙权将信心满满坚守江东土地。
而等到北部有所变化,他会将目标转向徐州;短时间内荆州不可急于攻取,首要关注的仍是牢固柴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