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有些古老了,看上去很模糊,依稀可以看到一个戴着面具的人形轮廓。
照片虽然很模糊,但还是可以看到些许显眼的特征。
苏妤又看了一下照片的出处———《战国野史录》。
苏妤搜索了一下这本书籍,结果居然没有搜到。
她又尝试着搜索了一下之前看到的《成渝省巴西县志》,这倒是被她搜到了,在巴西县的官网上可以全部浏览到。
没有犹豫,苏妤直接点了进去,上面记载巴西县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迹,最早居然可以追溯到商代。
苏妤只想查看有关面具的记载,对于其它记载不感兴趣,她大致的翻略了一下,终于在三国时期的记载中找到了她想要的记载。
章武三年,四月春………
虽然是用文言文记载下来的,但苏妤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很快就看完了这段简略的记载。
大致意思是在三国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巴西县有一个叫做杨乔的樵夫,平时靠着上山捡一下些柴火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日子过的很清贫。
直到这年春天,杨乔像往常一样往山里走去,当他捡好一筐柴火后,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块干枯的树枝,从山上滚了下去。
当杨乔清醒过来后,天已经黑了,他发现自己被一棵枯树卡在了半山腰。
‘幸亏有这棵枯树,否则自己今天得交代在这了。’
杨乔庆幸的拍了拍胸口,随后双手扶着枯树枝慢慢站了起来,他沿着滚下来的痕迹去寻找自己的柴火,却毫无所获。
他不免有些焦急,但是天已经黑透了,他不敢再逗留,夜晚的大山是非常危险的。
无奈之下,他也只得凭借自己的记忆摸黑往家里赶去。
当他路过救了自己一命的枯树时,借着从树木间隙透过的月光,他发现了树干里面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反光。
经常在山里讨生活的杨乔胆子本就远超常人,再加上好奇心作祟,他索性直接将手伸进了树洞里摸了一下。
杨乔感觉自摸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奈何天色太黑,他也看不太清楚,不过直觉告诉他,这东西一定不简单,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
杨乔将摸出的东西揣进了怀里,看了看方向,借着月光往山下跑去。
不知是不是运气的原因,杨乔一路跑到山下竟然没有撞上一只猛兽。
就这样,杨乔一路跑到了村子里,在村口遇到了焦急等候的妻儿。
妻子看到跑回来的杨乔,哭泣着扑进了他的怀里。
杨乔看着哭泣不已的妻子,内心有些自责,想起怀里揣着的东西,连忙一把抱起孩子,带着妻子往家里跑去。
天色已经很黑了,杨乔家境贫寒,屋子里空荡荡的,根本没有照明的东西。
他也只得将怀里的东西取出,双手在上面摸索着,一晚上他都无法入睡,就这样度过了一夜。
天色刚亮,他便拿着手里的东西跑了出去,他死死地将东西抱在怀里,害怕被别人看见。
他跑到一个无人的角落,细心的打量着手里的东西,他这才看清手里揣着的东西的模样,好像是一张人脸面具。
他先是用牙咬了一口,发现根本咬不动,随后观察着上面的纹路和构造。
这东西一看就不简单,杨乔内心一阵狂喜,随后警惕的看了看四周,发现没人注意后,一把将它塞进衣服里,紧紧遮挡住,准备改天拿进城里去卖掉。
回到家后,杨乔将面具藏在了一个自认为隐秘的地方,之后感到一阵的困倦,一晚上没睡的他忍不住躺在了床上,沉沉的睡了下去。
这时,杨乔几岁大的儿子从外面溜回了家,在家里一番捣鼓后轻易就找到了杨乔藏起来的面具。
杨乔儿子将面具抱在了怀里,玩弄了一阵后将其戴在了脸上。
那一刻 ,原本平静的村子瞬间乌云笼罩,外面的村民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靠近,只是以为要变天了。
在杨乔的孩子戴上面具之后,他忍不住痛苦的发出了惨叫,叫声将熟睡中的杨乔惊醒。
听到儿子的惨叫,杨乔赶紧下床跑了过去,却看到儿子的脸上戴上了被自己藏起来的面具。
还没等杨乔反应过来,他发现戴上面具的儿子已经不知在什么时候来到了自己面前,身体下面传来一阵刺痛。
杨乔惊愕的低下了头,看到一双漆黑的手刺穿了自己的身体……
一天之内,整个村子的人全部消失的一干二净,尸体都没有找到一具……
苏妤又往下看了看,发现后面还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出处:
原来事情发生的那天,附近刚好有一个进城售卖东西的农户路过,路过村子时本想进去讨一口水喝,却撞见了一个戴着阴森面具,双目中冒着猩红火焰的半人高的‘恶鬼’正在大肆杀戮。
那一幕深深地映入了农户的眼中,惊慌失措之下,大声的叫喊了出来,随即也引起了‘恶鬼’的注意。
本来以为已经死定的农户当场吓得尿了一地,瘫倒在地上闭上了眼睛。
过了许久,农户听见外面没有了动静,眯着眼睛看了一下。
只见原本冲着自己而来的恶鬼正被一个面如蓝靛,金甲红袍,手持狼牙棒的壮汉提在了手上。
金甲壮汉浑身散发着太阳般的光芒,恶鬼在他手中痛苦的尖叫着。
似乎是察觉到了农户的偷看,红袍壮汉瞥了他一眼,吓得农户赶紧躺在地上装死,再也不敢抬头。
好在壮汉没有为难农户,提着恶鬼便离开了村子。
后来,农户来到了城里,在和人闲谈时,被一个姓陈的读书人记了下来。
又过了很久,当初听到农户故事的姓陈的读书人对官途深感失望,决心去寻找当初遇到的农户,探听那个故事的详细经过。
当他一路打听,找到农户家时,得知农户早已被征兵的队伍抓走了,好在农户经常在村子里述说他曾经的经历,因此每个人都记得他口中的那个故事。
姓陈的读书人在询问一番后,将这个故事用他的笔墨记载了下来,自己还根据描述,画了一张草图,正是《巴西县志》里记载的那张。
那姓陈的读书人后来做了巴西县的县令,这个故事便一直在巴西县内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