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
那跟前面的静处又有何区别?
两人有些懵逼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
只是等他们真的像往常一样真正宁静下来的时候,才忽然意识到自己这短短的时间里很不对劲。
照理说应该是在昨日傍晚十分登上这阴山天宫的,但自己又总感觉时间不会就表面上看上去的那般短。
不说别的,就从寻找城隍到后来迅速拜他为师,这段时间其实想想其实并不算短。
再加上后来在识海之内有有了那一段经历,如果按识海之内的场景来算,可能更加会宁两人不能平静。
但即便是说如梦幻般场景,一瞬间可能即是永恒,那么实际上所花费的时间并不算长。
那么后来不说陈石为何给那么累,没有失去法力的杨勇也几乎在掌灯结束过后也给累趴下了。
要知道,以杨勇如今血劲百脉的修为功夫,就是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也是能精力充沛的。
另外,还有一件事比较奇怪。
登顶之前,陈石和杨勇确实吃过一些随身携带的食物,但实际上并不多。现在过去了那么长的时间,仔细感觉,其实一点儿也不觉得饿……
其实也不是不觉得饿,就是感觉现在不吃也还是可以的错觉。
另外就是刚才提到的人有三急。
别说三急了,好像从昨夜到现在,他们俩是一家都没什么感觉。
这些问题既然没有兵临城下,自然就不重要,首先还是要想想,何为“静处方能宁”?
不说先前自己的师父辜老爷子,一开始引导自己学习九境功法之时,一样也需要先掌握静功之法,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冥想。
从静处体察自身,再感受世间万物。
有勃勃生机、寥寥死寂,亦有相生相克之五行能量,甚至在某些时候,陈石还隐隐约约能看到那可似两极阴阳。
不过这些都是从静处细细感受在外之无形之动,却怎么也想不明白这静处何来为“宁”?
直至快耗尽城隍师父所吩咐的一个时辰之时,杨勇才终于按耐不住,开口问道:“石头,何为宁?”
同样没什么头绪的陈石却也没有急躁,反而在这样的环境里能体会到那静处相较于从前,又有了些不同的认知的理解,不过还是跟“宁”没有半点关系。
于是也毫不隐瞒的答道:“我也不知道。
不过在这里确实能更快入定,兴许可能会有一些关联。”
杨勇同样席地而坐,这也是他们已然尝试到更能贴合心境而恢复、疗伤、悟道时的姿势,说道:“我能感觉到这里确实的变化,但对那静处方能宁却是没一点儿头绪。”
陈石:“倒也不必着急,哪能那么快就能领悟到城隍那般的境界。”
回想起从昨夜见到城隍,到现在所见识到的场景,自然也引起了浓厚的兴趣,道:“你说城隍师父如今会是什么样的境界?
我有一种错觉,就好像城隍师父身上并没有什么高人风范,却又能施展出那些神仙般的手段……我想到了一个词。”
陈石亦有同感,跟着附和道:“你是不是想说返璞归真?
如果说这世间功法大致都有相同可借鉴之处的话,那么其实大成境才应该是返璞归真最为合适的境界。
那么你看我身上的气息,和城隍师父身上的气息可有什么相似之处?”
虽然陈石现在的情况可能有些特殊,单从文字上也可以牵强附会到城隍师父现在的状况上。
但他又不是第一天认识陈石。
法力丢失前和现在,甚至在形神放开的环境中,神识中的气息跟城隍师父比起来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如果说要打个比方的话,陈石如今的情况就是他虽然有一个坚硬的壳,但其实里面是空的,而陈石自己也清楚这空出来的地方范围能有多大。
再拿城隍师父来说,就是你能清楚他也有这层壳,但这层壳更像一个笼罩着包括自己在内所有人的结界。所以,不存在那里面空是不空,范围能有多大,因为那里面同样也就是一个世界。
在这种时候,杨勇自然不会再想着依赖于陈石单独的想法,思索了好一会儿才说道:“如果说两者之间非得有什么不同的话……你于定境之中,静下来的是你自己;而城隍师父是静中定境了这整个世界。”
这句话说完,不只是陈石瞪大了双眼,就是杨勇自己也有些震撼刚才那句话竟然是自己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