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钰然不慌不忙地在委任上盖上了印章。
“殿下,李尚书求见。”
“让他等等,一会儿再进来。”
巫钰然看着内侍急匆匆地向外赶去,很没形象地趴在了桌案上。
“我就知道……参军一案刚刚结束,特么兵部就给礼部压力,真是火急火燎。”
“是,替她翻案合情合理,但就不能稍微晚一点吗,眼下多事之秋,一个两个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你们几时想过帝国,几时想过天下的子民?”
“整个帝国十七省,那都是在我一个人的肩上扛着呢,你们这些家伙……”
“眼瞅着把我累病了,累垮了,本宫撂挑子不干了,你们就高兴了。”
“兵部要借机和吏部发难,借谋求拟定参军公主的封号来找一些不该找的机会……”
“不过,吏部这些年手脚也不是很干净呢,平时本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至于现在……”
“不让他们吐点血,兵部那边是不会罢休的。”
巫钰然叹了口气,仿佛一下子没了什么兴致。
“闹吧闹吧,你们就闹吧。闹得整个朝堂盈满翻天,闹得北地前线的边军没了钱粮吃了败仗……”
“本宫无非是陪你们一起便是。”
“让李琦回去吧,本宫今天不想见人。”
“是。”
“慢……还是让他进来吧。”
“是。”
……
是夜,整个崇文殿灯火通明。
无数的文臣武将吹胡子瞪眼睛,为着一件事情吵的不可开交。
一位少女端坐在大殿之上,冷眼旁观各位位高权重的人们像市井叫卖的小贩和顾客一样争论不休。
时间一点点过去,事态却没有丝毫的进展。
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兵部的各位将军们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到这次难得的机会上,发誓要重铸帝皇立国之初的勋贵荣光。
吏部和礼部的官员们一个个牙齿咬的咯嘣响,可不能让兵部的这些匹夫私掌帝国的权柄。
大头兵们去打仗就好了,巡抚一方……那还得是看帝国的文臣。
文臣满口仁义道德,武将大声疾呼家国天下,却没注意到,高台上的那位公主……已经愈发得不耐。
“够了。”
声音不大,却顷刻间盖过了在座的所有人。
众人纷纷执臣子礼,低头静听她的想法。
“既然你们争执不下,那就由本宫来亲自拿主意吧。”
“孤的想法是这样的,既然兵部想了一个桓正,吏部想了一个仁康……”
“不如兵部和吏部各取一字,兵部的正,加上吏部的康……”
“不如就拟为‘康正’,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大臣们环顾左右,有人暗自点头,有人心怀不甘,但所有人都说出了相同的话语:
“殿下圣明。”
“具体的事务交由礼部去做,好了,本宫乏了,诸位爱卿退下吧。”
……
此时此刻,宗人府的案牍上记录下了新的篇章。
“巫文瞳,先皇第五女,天资聪颖,品行廉贞,幼而尚武。
“宝元四年,过兵部试,授参军公主。”
“六年,转参政公主,不第。复参军之位。”
“十二年,就藩岭南。外有戎蛮之伦叩关寻衅,内有不法之辈结党营私……会岭南军备废弛,瞳率亲卫御敌于国门之外,是以边民得活。”
“御民十年,未有稀疏,奈何天不假年,非帝国之幸也。”
“念其守土安民之功,追督军公主,谥康正。”
“是为务德不争曰康,图国忘死曰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