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城居住着很多皇亲国戚、权臣猛将,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一旦发生了案子,很难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
但包拯“立朝刚毅”,断绝了一切私人关系的请托者,将京师治理得很好,“威名震动都下”。
【真实的包拯,没有破多少案子。
唯一一次破案,发生在他担任天长知县的时候。
有个农民来告状,说喂养了一头牛,其牛舌被人割了。
《宋法典》规定:“凡无事杀牛者皆判刑”。
无故杀牛的人,被抓到了要被判刑。
就算是自家的牛,也不能随便杀掉。
这个农民不想坐牢,找包拯在,还是想说清楚这件事。
包拯经过调查,觉得其中必有蹊跷,于是决定“引蛇出洞”。
他叫农民回家把牛宰了,把牛肉挑到市场上去卖。
第二天下午,来了一个人,跟包拯讲某某私自杀牛。
“拿下,你就是割牛舌的人。”包拯大叫。
几个衙役急忙把这个告状的人绑了。
至于那些民间传说的故事,以及现在层出不穷的电视剧,演绎了包拯断案的故事,那其实都是虚构的。
《三侠五义》上的“狸猫换太子”大案,更是无稽之谈。跟包拯没有关系。
【包拯在后世被民众封神,成了“包青天”。
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能为民众发声的干部太少了。
民众把希望都放在了包拯的身上。
一旦希望破裂,他们也就只能学陈胜吴广了。
【包拯的大部分奏议,被收录进了《包孝肃公奏议》。
【北宋嘉祐八年,包拯的灵柩由他的女婿送回合肥,埋葬在公城乡。
50多年后,金贼南侵,攻占合肥,将包拯墓破坏了。
墓中的器物也被盗走不少。
天下太平后,包拯的后裔将原棺和墓志,迁往原墓西边三十多米的地方。
原墓地被平整为耕地。
文g期间,包拯墓惨遭破坏。】
————
北宋的参知政事吴奎评价他说:“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彭城集》)
大明-万历首辅-张居正:“若包拯者,真可谓执法之臣,故虽至今儿童妇女犹知称之,况当时乎!然其敦厚忠恕,又其立身行己之本,故虽执法而民不以为残也。人主得斯人而用之,则可以振纪纲,整风俗,其于治道非小补矣。”(《张居正集》)
民国的胡博士,穿着长袍,在室内走动,“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身上。”(《胡博士全集》)
……
“包老爷确实是一个正人君子,他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在民间留下了很多故事。可惜我没能见到他,可惜可惜。”苏轼叹道。
“明朝有个人叫海瑞,敢怼皇帝,还没有被杀。几百年后,有人把海瑞的故事搬上了戏曲舞台,但因此被奸臣攻击,害得很多人或死,或残,老惨了。”王慧乔严肃地说。
“诶诶,当官,就是要干净。手里不干净,就别去当官。我清白了一辈子,从没向蔡京那样的小人低头。说起来,还不是皇帝不会用人!像宗泽那样的将军,不得重用,而高俅那样的踢球帮闲,高居太尉?!如此用人,国家安得不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