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菜、窝窝头或者红薯、红薯干。
有时候也能带一两斤米,一个礼拜下来加上给的毛票,差不多五毛钱。
其实粮食是家里的,不是花钱买的,纪冉冉能瞧见的钱就是一角五分。
周一早上去学校,虽然要起个大早,也不是全然没有好处。
在学校里头吃青菜都是要花钱的,在家里却不用。在学校啃一个礼拜的窝窝头,太需要吃一些青菜。
晚了一夜去学校,能多吃些青菜。
就是窝窝头也新鲜一夜,早上还能吃家里热腾腾的窝窝。
省下来的是两顿饭。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做窝窝头的本事,纪冉冉一点不比纪母做的差。
用油炒过的咸菜装进罐子里,压实。
她一口咬着菠菜馒头,手里还拿着一个,宣软的馒头,比硬邦邦的时候要好吃上不少。
“爸,你吃。”
纪利国接过馒头,馒头是热乎的。
一个馒头的分量并不少,蒸熟足有二两重,五个馒头就有一斤。这样的馒头,纪利国这样的劳动力,一个早上也只用吃两个。
纪利国是纪家老二,兄弟四人,还有一个幺妹。
兄弟几个取的是“兴国安邦”。
老大纪利兴,老二纪利国、老三纪利安,老四纪利邦。
名字好记、次序好分,还吉利兴旺。
纪利国是家中二子,上头一个哥哥,下面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当年的婚事那是赶鸭子上架——
三弟纪利安要成亲了,家里急急忙忙给他相了一个对象。
没多久就结婚,等他一成亲,三弟也就把媳妇讨回了家。
婚后他跟妻子姜月明,生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
女儿冉冉念书早,五岁就念了小学,是一大家子里最早念书的。
小学五年下来学杂费二十来块钱,分到每一年就三四块钱,家里虽然不太富裕,但给大女儿念书的钱还是有的。
这个时候提倡扫盲,不识字是耽误国家的四化建设的。
小学就在隔壁的溪叶大队,走到学校不到两里路,每顿都在家吃,一个礼拜一分钱都不用拿。
每个学期交了学费去,期末拿回来一张“三好学生”。
“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积极参加农业劳动、不怕苦不怕累。学习努力、字迹整洁……”每年的成绩单好看,成绩单上的思想评定部分,冉冉都是要给他们夫妻两念一遍的。
说实在话,读过书的人,写的东西都很有水平。
妻子说让女儿继续念初中,纪利国也没什么意见。
初中比小学要费钱,学杂费都要贵一些。
初一第一个学期是54元,这个学期要交76元,他们先交了5元钱,还有26在五月份要交上,要是毕业还交不上,是拿不到初中文凭的。
除此之外,自打念了初中,每个礼拜是要给冉冉一两毛的。
学校里就是腾饭都得花钱,没钱不成。
一分钱腾一次饭或者四个馒头。
给的一毛五,就是给她腾饭的。
食堂里也能吃饭。家里头拎着米去,一斤一两的米能换一斤的饭票,在食堂能凭饭票打热饭。
学校里有初中部三百多人,高中部四百来人,差不多七百人。
食堂其实是高中部的食堂。
别的公社初中,没有食堂的,只有伙房。
伙房是专门给学生腾饭的。
松安公社联中是跟玉山县第二中学一块的。
全县就三所高中,周围几个公社的学生都得到玉山二中念高中,所以松安公社联中的学生能享受到高中生才有的食堂。
全县三所高中里,县中(县一中)是单独的,二中、三中都有公社初中。
也就是整个玉山县只有两所初中,是有食堂的。
纪利国没有念过初中,也没有瞧过学校的食堂。这并不妨碍他知道,学校有食堂是件好事,就光这件事,属于松安公社的柳溪沟大队也与有荣焉。
纪利国也有他的愁,女儿在念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等初中毕业,周岁都不满十二。
要是女儿考上高中,还让不让她继续念?
瞧着为抹了点油的咸菜开心的女儿,纪利国低头摸出两张毛票。
纪冉冉眼睛一亮,根本没有拒绝,两分、五分,有七分钱。
去学校的钱,昨天晚上姜月明就给了女儿,一毛五分不多也不少。
纪利国拿出来的钱是另外的。
再凑两分钱,就能买包一毛找。
这是纪利国买烟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