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王爷,北军虽然骁勇,可惜,不善水战,南地多水,行军有所不利,一旦战事不利,后方被袭,燕王必败。”那人说完冲着宁王抱拳施礼。
“是。”
黄子澄走了,宁王转身,“欺人太甚。”
宁王除了这些精锐骑兵之外,同时拥有六千战车,火器若干,所以,燕王和朱允炆之间的这场博弈,宁王站在哪一边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极大。
黄子澄起身,手持圣旨,所以有恃无恐,“王爷,齐王、鲁王……纷纷上书请求削减封地,王爷为先帝之后,自当一切以大明社稷为重。”
黄子澄在给宁王戴高帽,更是推出已死的先皇朱元璋,要知道朱元璋在这些儿子心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毕竟是大明开国之君,而且为了大明一生兢兢业业。
“燕王必败。”
“请。”
齐泰自认高明的局,恰恰对了燕王的心思,燕王迟迟不肯起兵,一是时机未到,二是担心自己起兵之后宁王在后面搞小动作,到时候腹背受敌难以分兵应对。
“这!”
“哦,燕王,这么快。”宁王神色微变,确实来的太快,黄子澄前脚刚到,燕王就到了,就算两人之间的封地离的近,从燕王封地赶到这里至少有几天行程,所以,只有一种可能,燕王提前得到消息。
燕王摇头,“有什么办法,对付完你,下一个肯定就会轮到我,这样也好,以后,你我兄弟就可以什么都不管,每天种种田,看看花,做个快活王爷。”燕王说到这里偷偷用袖子去擦眼角,一旁的宁王多半是想到自己今后的境遇,此时一个劲的喝酒。
“王爷的封地与燕王封地相邻,如果王爷起兵,燕王大可不用担心后方被袭,如此就可以大举兴兵压境,朝廷的南兵人数虽多,可惜较为分散,其中多数为边军,一旦燕王突然兴兵,然后封锁消息,如此京城可得,大事可成。”
亲信皱了一下眉头,“胜算可达五成。”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廷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朵颜卫在屈裂儿河(指洮儿河南支流归勒里河)上游和朵颜山一带;泰宁卫在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即元代泰宁路;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今乌裕尔河)流域。同时,明廷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明廷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明实录·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癸巳》),做明朝的“属夷”。
燕王拍案而起,等的就是这句话,“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若大事能成,你我兄弟平分天下,今日在此立誓,若违此誓,天诛地灭。”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后来,明朝也把朵颜卫称为兀良哈卫。当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福余卫,朵颜卫在后。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
外面跑进来两个人,手臂一伸,“黄大人,请吧。”黄子澄还想说点什么,宁王已经转过身去,摆明了不想再听下去,这种情形黄子澄也想过,只能多来几次,毕竟宁王和其他王爷相比地位要尊贵一些,而且手中兵马也多,所以,不会轻易接受朝廷的削藩令,无非就是考虑颜面问题,时间长了,最后没有退路,也就只能答应。
“拜见王爷。”
燕王已经进入宁王封地,随行只带几名亲信,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这就是燕王的过人之处,如果这个时候率领大队兵马过来,只会让事情变糟。
“如果燕王兴兵,以你之见,胜算如何?”
宁王听完连连点头,这种事只是分析而已,很多时候都是纸上谈兵,当然,自己不是赵括,朱允炆更加不是白起。
燕王嘴角露出一丝笑意,看着宁王眼圈都红了,这件事也就成了一半,这一次同样是按照道衍的安排前来,而且一定要说服宁王,如果宁王有所犹豫,唯有采取极端的手段,大举兴兵,然后说服朵颜三卫归顺自己。
黄子澄躬身跪拜,此人倒也客气,宁王冷哼一声,“不敢,黄大人请起。”宁王摆明了是看不起黄子澄这种人,面子上还是要过得去。
“四哥,你知道我的性子,刀架在脖子上都不怕,偏偏受不了这个,黄子澄、齐泰算什么东西,只要四哥一句话,立刻杀了黄子澄,然后起兵造反,就算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这是朱家男儿的宿命。”
“是。”
燕王停住哭声,“老十七啊,这一次你一定要救救四哥,不然,咱们兄弟真的要被人打入十八层地狱,再无翻身之日。”
那人眉头一皱,“王爷的意思是指?”
“王爷。”一人快步跑入,“燕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