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你自己测试你自己,你内心是不是有这种坚持到底的功能,你可以测试一下。你拟定一个目标,我要拜一百部的《八十八佛》,你试试看,马上能够测出来。就是说我不管怎么样,好拜坏拜不管怎么拜,我一定要把它拜完。你先养成做什事都有始有终的习惯,这个对大家非常重要,重点还不在于你所成就的功德,重点是你要培养那种做什么事都有始有终的决心,这样你以后才能够在菩萨道,成就广大事业的加行。
第五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所有的恼害都是内心烦恼的恼害,一个人经常禅定静坐,没有恼害。性薄尘垢,这个性是内心当中,他的尘垢(这个尘垢指的是妄想)淡薄,当然这个烦恼是从妄想引生的。怎么知道烦恼是从妄想引生的呢?你看三界当中,欲界、色界、无色界,妄想打最重的是什么界?欲界,它的烦恼也最重。你看色界、无色界很少打妄想,他是在禅定当中,都是在无记的状态。
所以一个人经常打坐,利根人是把心安住在一个所缘境,虽然烦恼没有断,但是他不动;退而求其次,中下根人,我一定要打妄想,有妄想就有烦恼,再来对治烦恼,也不错,至少我知道对治;真正高明的是,我根本让烦恼没有活动的空间。那你要知道为什么有烦恼?因为你有妄想。为什么会有妄想?就是你散乱。所以这个禅定,你一个经常打坐的人,你会发觉妄想比较淡薄,所有贪瞋痴的烦恼也跟着淡薄,这个禅定有这个好处。你一个人心淡薄,你作什么加行就会比较顺利了。
第六般若,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你能够通达这个工论明处,就是五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跟内明,通达一切世间法跟佛法的智慧。这地方是讲到世间的功德,我们看出世间的功德:
壬二、明出世胜利
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
这个出世的功德有二方面:第一个从自利的角度来说,胜生无罪。在流转生死当中,菩萨因为修习前面的五度,产生一个圆满尊贵的果报,菩萨面对这个果报,能够无罪,不会产生放逸。乃至在成佛之前,他出现很多很多富贵的果报、庄严的果报、广大的眷属等等,菩萨都能够安然的通过去,乃至于成佛为止。从利他的角度,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他能够善巧方便,以他的出世智慧,来成办众生的义跟利。这个利是偏重让他今生的安乐,义是来生的安乐。
辛三、结
是名胜利。
这个就是六度的世间跟出世间的功德。这个地方,六波罗蜜的殊胜,它不共于一般世间法的地方,应该是在出世间的胜生无罪。修行人有两种人:第一种人,他不想起烦恼,不想起烦恼他怎么办呢?他逃避果报,灭色取空。我不敢去碰触我的烦恼,就产生远离了,趋向于偏空涅盘。第二种人,他知道我不能起烦恼,但是我不必去排斥这个庄严的果报。他广泛的修习布施、持戒,而且这个果报现前的时候,他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当然有些人是根本不想从百花丛里过;但是诸位要知道,如果你的目标最后是要成佛,那你一定要从百花丛里走过去,因为你成佛一定要修六度,六度它一定会产生庄严的果报。
这个时候,菩萨为什么能够走得过去呢?我们说过,因为菩萨他内心当中,有菩提心跟空正见,他有一个目标。他有空性的观照,他知道这个只是一个生灭之法,他要的是后面的摩尼宝珠,所以他有一个更深的思惟。所以重点不是我们把这个环境给切断了,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这地方六度功德,最主要的解脱就是胜生无罪,菩萨面对这些这功德,他能够不产生罪过;当然他不产生罪过,他是有菩提心跟空正见的引导。好,我们看第十科,最后一科互相决择:
庚十、互决择(分四:辛一举互决择意问多种;辛二显具一切 引经证答;辛三乘征意趣;辛四答互助成)
辛一、举互决择意问多种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决择,云何可见?
前面的六度都是单一个别修行;这个地方是说六度彼此之间,应该怎样互相融通?怎样互相资助呢?提出一个问题。
辛二、显具一切引经证答
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施声说,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或有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
佛陀在一切六波罗蜜多的菩萨道上,他有的地方说这个法门事实上它的内容是具足六度的,但是佛陀就说:这个是布施,佛陀以布施来代表这个法门的修学;有时候佛陀说:这个就是持戒,其实这个法门是六度都具足,但是佛陀以持戒来作总摄;或者是以忍辱,或者禅定、或者精进、或者智慧。
辛三、乘征意趣
如是所说,有何意趣?
这是什么道理呢?佛陀为什么有时候用一个法门来总摄其他法门呢?这当中有什么深意呢?我们看辛四的答互助成:
辛四、答互助成
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表面上我们讲六度是各别的修学,但事实上,当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其实在某一个波罗蜜当中,都具足了其余的波罗蜜多来互相助成。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布施,布施你一定要持戒,你这个布施才能够如法的布施、才能够无过失的布施。你布施难道不须要忍辱吗?你布施的过程当中,内心会有障碍、外在环境会有障碍,那你一定要安忍,才能够把布施做圆满。布施一定要精进,你动不动就放弃了,你怎么布施呢?禅定,你不能有太多的躁动。智慧当然最重要,你要知道怎么布施,才能够给众生得到最大的利益。
其实持戒也是这样,你要持戒,难道你持戒不须要忍辱吗?你不忍辱,持戒可以持得庄严吗?持戒的人整天散散乱乱的,可以把戒持得好吗?你要做一些定课,你心安住不动。你持戒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是强压,没有得到真理的疏导,你持戒能够持多久呢?
所以,其实六度是互相助成,它本身有所偏重,有一个地方是主,但是其他的地方是要互相助成。这个地方是佛陀告诉我们:其实六度是互相资助的。就是说你在规划你生命的时候,你可能会以其他的一个度,当作你的生命的主修,但是其他的五度是不能忽略的,因为它会互相牵动,这叫做互相抉择。我们看最后一科,六波罗蜜的最后一科:
己二、颂结集施
此中有一个嗢柁南颂:
《大乘庄严经论》当中有一个颂,把前面的六度作一个总结:
数相及次第,训词修差别,
摄所治功德,互决择应知。
我们这一科讲到菩萨六波罗蜜的行动,第一个讲到数,这个数目是怎么安立的;第二个讲相,六波罗蜜它有什么殊胜的相貌?有六种相貌;次第,这个六度的次第为什么这样安排?第四训词,这个六度的名称,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第五个修,我们前面说过,你要依止三种作意──爱重作意、随喜作意跟欣乐作意,这三种作意主要是成就内心的意乐;差别,这个地方讲六度修行的差别内涵;摄,这个地方讲六度是如何摄一切的善法?所治,六度是如何能够对治一切的恶法;功德,六度所成就的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功德;互决择,六度应该如何的互相帮助,使令它圆满?
这十项,我们可以分成三段:数、相、次第、训词、修,是我们修习六度的一个心理准备,你应该准备什么样的心态?六种意乐、三种作意,把心理准备好;差别、摄、所治、功德,是实际的去行动,去创造六度的因果;第三个互决择,是你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如何相互帮助,使令六度的功德疾速成就,你要善用其他的度,来资助你所主修的这个波罗蜜,这当中如何互相资助。
我们可以这样讲:一个菩萨,你整个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三大誓愿,六波罗蜜六个法门就全部具足,本论就是明确有这个意思。这一科叫做彼入因果,就是我们要悟入无上菩提的因跟果。这个因有两个:就是你的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个果是六波罗蜜。因果的意思是说:因为你有菩提心跟空正见的根本,产生六度,由六度又引生你菩提心跟空正见的提升,辗转的相续,创造一个善良的循环,一种清净的因果,这叫彼入因果。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就是彼入因果这一科的大意。这一科对于六度的事先准备,它的过程跟修行、跟它相互的应用,讲得相当的详细。
这一科我们学完,我们应该就知道怎么来规划你今生的菩萨道。每一个人的菩萨道是有差别的,所以佛陀他也不强迫你一定要怎么修,但是他把一个原则、相貌、结果告诉你,你到底要规划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你的目标在哪里?你要什么样的结果?从这一科当中,你就知道: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真正可以用的几十年;但是功德是无量的,我应该先追求什么样的功德?然后对于我还没追求的功德,应该用什么心态?这个都是你要作一个明确的规划。
生命绝对不能漫无目标的一天过一天,这个是非常危险的。你没有目标,你这个人的生命是不确定的,没有力量,譬如空中的羽毛,随风到处飘荡。你有目标,你在过程当中,用你的目标来判断──这个到底是不是你要的东西?跟你目标是相随顺或相违背?
所以你要赶快知道,你到底要追求什么?你如何规划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六度?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从经论上来看,佛陀没有明显说你要怎么做,但是他把原则告诉你、把道理告诉你,你应该从这个道理当中,去规划属于你个人六度的修学次第,本论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