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页。我们这一科是讲到解释论题,解释这个大乘。解释大乘,我们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以一个直接的方式来解释大乘,第二段我们是用一种比较的方式来解释大乘。
蕅益大师在《大乘起信论》的注解当中,把有情众生分成四类。身为一个有情,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共同的本性,就是希望离苦得乐,我们希望在生命当中,离开痛苦而追求安乐。问题是有这样的希望,但是这样的希望是由知见来主导。就是说到底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安乐?你必须有判断能力。
在生死凡夫当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依止邪见。就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往往在造错事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是功德相,以杂染法当做清净法;相反的,当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我们往往以痛苦为乐,以染为净、以苦为乐。这就是我们凡夫一个严重的颠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量劫的流转当中,我们一直不能产生修正跟增上,就是我们的邪见幷没有真实的破除。这是第一种所谓的破败车乘。这个车乘,它是破旧的,乃至于败坏的,直接是堕落到三涂的。
后面三种是就着佛弟子来说,我们先看第一个:
二、深信因果,修行十善,成人天乐果——人天车乘。
佛弟子,当然他是产生觉悟了,他知道生命的运转,是遵循一定的轨则,就是:当我们今天造了善业,这个善业会招感安乐的果报;当我们造作了罪业,这个罪业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快乐跟痛苦的果报,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主导的。依止这样的宗见,他开始强迫自己断除身口意的恶法,也强迫自己修习身口意的善法,因为我们想离苦得乐。这样子未来的希望,是在人天当中成就安乐的果报,说是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成就人天荣华的乐果,这是人天车乘。他的一个宗见,以业果为宗见。第二种修行者:
三、观察我空,求出轮回,成偏空涅盘——声闻车乘。
这是小乘的学者。小乘的学者,他观察生命是依止无常。这个无常就是观察:生命是生灭变异,生命是有变化的。昨天的你,不管色身、不管内心,跟今天不一样;小时候的你,跟你也不一样;明天的你,跟你也不一样。从这样的变化当中,无常故苦。
所以我们能够得到一个启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因为你没有安稳性。所谓的安乐,它一定要建立在一种稳定性,才有所谓安乐。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你今天拥有的东西,明天失掉了,明天又一个新的东西;在这样的生灭变化当中,你就感到生命是痛苦的。而这样的痛苦,苦即无我,所以你知道你自己对生命没有主宰性。所以从这样子,就成就了我空的真理。从我空当中,他就修远离行。内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方便住当中,一心一意的放弃有为法,而趋向于偏空的涅盘。这样的种性是声闻车乘。当然他今天会作出这样的行为,这跟他的宗见有关系。第三个:
四、悲智双运,上求下化,成万德庄严——究竟大乘。
身为一个菩萨,我们会广泛的学习大乘的经论。这个时候我们明白了空、假、中这个中道的实相道理,开始上求下化的修习。一方面我们修习空观,来调伏对三界的爱取;一方面我们修假观,来带动我们的大悲心,广度众生;最后的结果,是成就依正二报的万德庄严,这是究竟大乘。
从这样的对比当中,我们会得到一个心得,就是:我们很多很多佛弟子来修学佛法,这当中,你所建立的宗见,会影响你的修行。
我们可以这样讲:人天种性他的宗见,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从业果的思惟:他总是觉得只要布施、持戒,就能够把来生规划得很好,他相信来生会更好,对人生充满了期待;他不知道无常败坏,很多事情是作不了主的。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无常总有一天会破坏你眼前所有的安乐。所以人天种性的人,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那小乘的种性者呢?他对生命的观察,是比较悲观的,所以是悲观主义者。他认为生命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任何价值的,你没有须要去追求什么,你就是放弃一切,对一切生死的杂染法放弃、诸佛菩萨的功德也放弃,反正我全部都不要,我要的就是一个清清白白空性的涅盘就够了。所以小乘的学者,我们感觉到他对生命是比较悲观的,一味的远离。
大乘的种性,他是以一个中道的态度,来面对生命。大乘的学者认为:生命是无自性的,它不决定是痛苦,也不决定是安乐的,就是看你怎么去开创。当然你今天起颠倒,你创造出来的是一个痛苦的生命,但是生命本身没有错,是我们的颠倒。我们今天依止佛法正见引导的修行,也可以创造诸佛的功德庄严。
所以我们不应该说生命绝对是痛苦、或者绝对是安乐;应该以一个比较中道、平和的态度来观察生命──它是无自性的。这样就看得出大乘学者,他宗见的不共。他今天有这样不共的宗见,他就有不同的修行,最后有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我们用一种比较的方式来探讨:今天这么多人修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为,不同的结果?它的理由在于知见的差别。
我们看甲三的解释论:
甲三、释论
前面的摄大乘,是一个别题,是本论特有的一个各别题目;以下的论,是一个通题。我们看什么叫做论?
【论】——问辩征析,剖断开示,令得决定。
──释壹、解释论题竟──
这个论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它在义理上,它详细的以问答的方式来作分析,然后加以辩论,不断的从问当中,去找寻这个内涵。从事相上,它是剖断开示,它欢喜用不同的角度,来作这种差别的说明;使令我们对于中道实相,产生坚定不移的信解,这个就是论。
我们讲佛法的教法有经、律、论三藏,律典是偏重在身、口二业的修行,经、论是偏重在止观的正念。如果我们要把经跟论作详细的对比,我们可以这样子讲:经是佛说的,论是菩萨造的。就是我们读经,会感觉到佛陀在说法的态度,是比较含蓄跟圆融的。你看你读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你看同样一部经,玄奘大师的注解跟智者大师的注解,肯定不同。就是每一个人对经的解读,会有所不同的;因为佛陀讲话,本来就含蓄的、圆融的。但是你看菩萨造论的时候,你看智者大师讲话,跟这些论在讲话,那话是讲得很清楚,你不可能有第二种解读的,他它不管是义理的分析,修行的道次第,都详细的说明。
我们看中国文化也是这样子的,你看《论语》跟《孟子》。你看孔夫子讲话,他是非常含蓄的,(哈──)孔夫子讲话,他也点到为止;但是你看孟子讲话,他把孔夫子的微言大义,详细的发挥出来。当然这两个东西,各有各的特色。
不过从一个末法众生来说,我们善根浅薄、遮障深重,有时候经过菩萨的诠释,把话讲得清楚一点啊(呵──),对我们会更有好处,对末法众生也可能更加的贴切。这就是论它的一个特色,就是它会详细的加以说明,使人产生坚定的理解。好,我们看第二大段,修学纲要。
贰、修学纲要
在进入本论之前,我们简单的介绍本论的整个修学纲要。我们可以把本论分成三个主题。
第一个是境,就是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修行的所观境;第二个是修行,在所观境当中,我们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所观境有的是杂染的、有的是清净的,我们面对这样的所观境,应该怎么去修行?如何来取舍?什么是该断?什么是该追求?这个是广大的修行。第三个果,透过这样的修行,有什么样的结果
这个境当中的所观境,等于是建立我们的甚深见,就是建立你的宗见。在本论当中,建立这个正见有两大科:
一、境——甚深见
第一、所知依,第二、所知相。
(一)、所知依
先解释所知依。所知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天亲菩萨解释这个所知,就是所应了知。就是你在修学佛法之前,你就应该要了知这些差别的道理。这个所应了知,就是讲到这些因缘所生法,包括杂染的缘起、包括清净的缘起,都是你要了知的。什么是杂染的缘起?什么是清净的缘起?这个就是所知。这个依就是依止处,这两个缘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依止处,就是阿赖耶识。
在本论当中,刚开始是从阿赖耶识来探讨生命的缘起,这当中讲到阿赖耶识的因相跟果相。这个因相跟果相,在《八识规矩颂》,玄奘大师简单的说出一个偈颂,说是:
《八识规矩颂》: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个偈颂可以作一个总持,就是说阿赖耶识在因地的时候受熏持种。受熏就是说:随着你身口意的造作,你就会去熏习,或者说是去影响阿赖耶识;影响以后,产生一种善恶的功能──持种。
比如说你去拜佛,南无普光佛、南无普光佛、南无普光佛。这个时候你身体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皈依,这当中你每一个造作,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一个善的功能;这个功能,未来会带动你的生命产生尊贵、安乐的果报。
就是你每一个行为,都会在阿赖耶识当中,产生一种功能,产生一种储存。等到这个功能成熟,累积到一个能量以后,它就怎么样呢?根身器,它就变现一个身心世界,可能是尊贵、可能是卑贱。它变现以后,它又把这个果报加以执受,去后来先作主公,它把这一期的果报加以执受,使令它不失不亡,这个就是阿赖耶识,它所带动的生命缘起。
现在的这些科学家们,他也知道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心来主导的,他慢慢知道这个道理。世间的心理学家,把心理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表层意识,就是我们平常的眼耳鼻舌身,这样的一个见闻觉知。第二个是潜在意识。潜在意识就是说:你今生所做的某些事情,你忘掉了,但是它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可能只是今生的因缘,可以透过催眠,把它调出来,叫潜在意识。第三个叫深层意识。心理学家认为这个深层意识,是我们生命邪恶功能主要的枢纽点。谁能够掌握这个深层意识,你就能够改造一个人的生命。但是不幸的是,在世间的心理学对深层意识是一无所知,只知道有这个名词存在,知道我们内心深处的深处有一东西,它储存了善恶的功能;如果把这个善恶的功能密码找到,你就能够改造这个人的思想。但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心理学讲不出来。
所以你看最近美国发生一件事,就是两个小学生、兄弟,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发生争执。他哥哥也是小学生,十几岁,去抽屉拿枪,把弟弟打死,用枪打死。这件事震惊整个美国社会。这个时候,美国犯罪心理学家开始探讨:这个小孩子他以前没有拿过枪,他怎么会有这个拿枪的动作呢?这一直没办法解开。
所以,当我们观察生命的时候,你仅止于在今生的观察,你很多的事情看不出来。这个人他怎么?你看他刚出家,就能够把这个戒持这么好,他持戒如鱼得水,他觉得很自然;有些人他禅定就修得很好;有些人他对智慧就游心法海。
就是说我们应该要把生命,从阿赖耶识这样的一个受熏持种,累积性的、相续性的功能,才能够看到整个生命的真相。
在本段当中,无着菩萨的智慧会带我们进入到阿赖耶识的领域,来深入的探讨我们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所知依。
(二)、所知相
第二个所知相。前面是讲到能变现的心识,一切法是从这个根源发动出来。从能变现叫做所知依,所变现的万法叫所知相。当这个生命已经被表现出来以后,我们如何来观察这个生命?这当中,本论讲到三性:
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
简单的讲就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万法,这是不带分别心,叫做依他起性,这当中有杂染的依他起,也有清净的依他起。依他起性,是约着一切缘起法表相的一种作用。这些差别的染净作用当中,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个我空、法空的理体叫做圆成实性,它是一个圆满真实存在的东西。当我们的心跟依他起性接触的时候,心中产生分别──虚妄分别,又创造一个新的影像,这个影像就是遍计所执性,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
这三性的安立,就是告诉你一个主题:你在修行的时候,你要知道什么是你该断的,什么是应该要保存的。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诸位持戒,比如说有个人喜欢偷盗,你要不明白三性:诶!我为什么偷盗?因为我这个手有问题,把这个手砍断!其实这个手,它是依他起性,它没有错。就是说:这个手,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果报体;你今天会偷盗,是你内心有遍计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