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芠恍然,跟个小女孩似地说了句:“原来是你啊,我好久没唱歌,没太关注。”
这话说的,本来有些不好意思的唐甜都不知道怎么接。
杨灵越打了个哈哈说:“王老师说话就这样,直来直去的。约你见面是想请你给王老师写一首上春晚的歌。”
“啊?这杨老师,您”
杨灵越便大概讲了讲这歌要表达什么,一句话总结就是。
“现代之中国如先辈所愿,我这代人也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愿未来之中国也如我们所愿,也如伟大的先辈所愿。”
拿过桌上的a4纸,写下了一行字:
“我愿见你想见的世界,写你想写的诗篇”
嗯,就是《如愿》。
只不过杨灵越把唐甜原来写的“我愿见你未见的世界,写你未写的诗篇”改了。
因为前辈看的很远,也设想过美好世界的模样,后辈们做的事情不过是沿着前辈的构想在一点点完成而已。
如此情感也会更加强烈。
有时候不用太过迷信原作者,这种事儿杨灵越干的多了,《潜伏》、《风声》都要比前作好的多。
也是杨灵越只写这一句的原因。
“给,这是主题,我相信你能写的很好。”
唐甜接过看了看,明白了杨灵越的想法,只是还是不解为啥找她。
在一起时间不短了,两人也合作了几首歌,王靖芠对于男朋友还是了解的,便开口问:
“难怪你说和《浮光》差不多,这句词有曲了吗?”
说到这儿,普及一下写歌的一个知识点。
我国由古及今,向来都是先词后曲,因为我们的文化注定我们更注重思想的表达,而西方多是先曲后词,他们更重情绪的表达。
一般来说先词后曲,会让歌词更有思想性,规整度更高;而先曲后词,会让音乐更完整、饱满,情绪的传递会更趋于均衡。
所以我们有时候听欧美的歌觉得特好听,但一看他们的歌词含义就完蛋了,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句。
“有,我所想的是副歌,我哼唱一段”
听着他的哼唱,王靖芠和刘昊霖不约而同的食指拨动。
唐甜眨眨眼:“杨老师,您为什么找我写啊。”
杨灵越挑了挑眉,伸手一指刘昊霖:“昊霖刚开始不是说了吗?要我说的话,我觉得你是少见的文字有温暖人心力量的人。”
王靖芠暗自翻了个白眼,她觉得矫情,做作。
不过刘昊霖却深以为然,至于唐甜则很感动。
说了句:“您写歌词和电影台词也很温暖。”
王靖芠见这姑娘说的认真,又觉得自己特俗气,到底是年纪大了,脱离文艺圈好久了,屁,让男朋友带歪了。
杨灵越笑了笑说:“昨天我和昊霖说能不能挖你过来,是觉得你待在天娱有些屈才,不过我后来又看了看你写的东西,觉得你适合当一个自由作词人,不用忧虑没活儿干,东来集团的音乐、综艺、影视特别愿意和你这样的人合作。”
刘昊霖一脸惊讶,好像是重新认识唐甜一般。
唐甜都慌了:“谢谢,没考虑过这个,我现在挺好的。”
“要是天娱不放人,我可以给龙单妮打个电话。”
“真不用,谢谢杨老师这么看重我,我有点想法,想回去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