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服弊恶10,躬承法行;闭居思惟,是谓梵志。(十三)
佛不敌彼,赞已自称11;如谛不言,乃为梵志。(十四)
绝诸可欲,不淫其志;委弃倍数12,是谓梵志。(十五)
断生死河,能忍超度;自觉出堑13,是谓梵志。(十六)
见骂见击,嘿受14不怒;有忍辱力,是谓梵志。(十七)
若见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调,是谓梵志。(十八)
心弃恶法,如蛇脱皮;不为欲污15,是谓梵志。(十九)
觉生为苦,从是灭意;能下重担16,是谓梵志。(二十)
解微妙慧,辩道不道;体行上义,是谓梵志。 ( 二十二
弃捐家居,无家之畏;少求寡欲,是谓梵志。(二十二)
弃放治生17,无贼害心;无所娆恼,是谓梵志。(二十三)
避争不争,犯而不慢;恶来善待,是谓梵志。(二十四)
去淫怒痴,憍慢诸恶;如蛇脱皮,是谓梵志。(二十五)
断绝世事,口无矗言二人道审谛18,是谓梵志。(二十六)
所世恶法19,修短巨细,无取无舍,是谓梵志。(二十七)
今世行净,後世无秽,无习无舍,是谓梵志。(二十八)
弃身无猗,不诵异言,行甘露灭20,是谓梵志。(二十九)
於罪与福,两行永除,无忧无尘,是谓梵志。(三十)
心喜无垢,如月盛满;谤毁已除,是谓梵志。(三十一)
见痴往来,堕斩受苦,欲单渡岸,不好他语(21),唯灭不起,是谓梵志。 (三十二)
已断恩爱,离家无欲,爱有(22)已尽,是谓梵志。(三十三)
离人聚处,不堕天聚(23),诸聚不归,是谓梵志。(三十四)
弃乐无乐,灭无煴燸(24),健违诸世,是谓梵志。(三十五)
所生已讫,死无所趣(25),觉安无依,是谓梵志。(三十六)
已度五道(26),莫知所堕,习尽(27)无余,是谓梵志。(三十七)
于前于後,及中无有,无操无舍,是谓梵志。(三十八)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觉意不动,是谓梵志。(三十九)
自知宿命,本所更来;得要生尽,叙通道玄;明如能默,是谓梵志。 (四十)
注释
1理学:治学。
2道士: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3二法:其他门径,其他方法。
4适彼:遇到对待之物。彼,相对於我、此而言的他物。
5不漏:没有烦恼。
6出恶:走出恶的范围;或曰剔除恶的念头。
7已舍已正:已经舍弃了恶,已经就入正道。
8蔟:剃尽。
9何施:有什么作用。施,用也。
10弊恶:使恶坏死,即除恶。
11赞已自称:已,一写作己。赞,古时一种文体,类似佛教偈颂。自称,自己说出来了。
12倍数:因比较而产生的分别数量之念。
13堑:深沟。
14嘿受:默默地承受、忍受。
15不为欲污:不被欲望所污染。
16重担:譬喻语,即指人生各种焦虑,烦恼。
17治生:治理众生,即有为之心。
18人道审谛:力行佛道,知解真谛。
19所世恶法:即世间所有恶法。宋本《法句经》此句译作「所施善恶」,亦通。
20行甘露减:行使以甘露法————即佛法为标准,而灭尘世之苦。
(21)不好他语:不偏好异教之言语。
(22)爱有:爱欲的存在。
(23)天聚:即天界诸神所处之处。与人聚相对。
(24)无煴燸:煴,音yun,云烟貌;燸,暖;无煴燸,即不剩一点痕迹。
(25)所趣:即所趋、所往之意。
(26)五道:即佛教所指的天、人、畜生、地狱、饿鬼等五道。
(27)习尽:各种尘世之恶习驱除乾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