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可的年龄优势没有人反驳。
毕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可说是玩的。
王可现在才二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年轻力壮的时候,但已经崭露头角,令人瞩目。
而其他在金融投资领域声名远扬的人都已经年过古稀。
起码都是上一辈的人。
更有甚者按年纪都是王可的爷爷辈。
三十年之后,这些人也都进“盒子”里了。
所以,网上对于王可的看好和支持几乎一边倒,其中也包括一些国外的媒体。
当然也不是没有反向操作博眼球的。
这也非常正常,千人千面总有几个“奇葩”和“神经质”。
如今是信息自媒体时代,很多人都是靠标题博出位、靠造谣吸眼球、靠低俗攒粉丝,通过制造感官刺激收割流量、获取利益。
……
“呵呵,反正现在网上很少有攻击王可,大部分都是蹭他的热度和流量,而且推崇支持他的人很多。”
因为跟王可的关系很好,周志猛也会关注网上的新闻报道。
虽然有些新闻一分真九分假,编造了很多故事吸引眼球,但都不涉及抹黑。
而是擦边球的小道消息,都是据说,怎么怎么样,有消息透露,怎么怎么样。
反正是不保证真实性,文章最后还有免责声明。
何旭、杜英祺等人点点头,附和了一句。
总之,“媒体”往往都是当你好的时候,拼命吹嘘你;当你出事的时候,拼命作贱你。
最可恨的,这些人总是能找到合适的角度,同样一个事情,可以把你捧到天上,也可以把你贬到脚下。
反正不管怎么说,都是“他”的理。
这些“公知群体”,已经忘记了基本的社会正义,忘记了基本的人性道德。
至于普通公众,那就只有被愚弄和裹挟的份儿。
有些媒体就是利用人猎奇和看热闹的心理,还有比较廉价的正义感。
编造一些大言不惭的、妖言惑众的、断章取义的、哗众取宠的、堆砌词汇的文章,吸引粉丝的眼球和关注。
这就是所谓的“眼球思维”和“流量密码”。
而真实的,有内容的,给老百姓传播有用的信息的,却没有什么市场和热度。
因为王可的低调和神秘。
现在社会上对他的各种报道和评价还是偏正面的。
抹黑和诋毁的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很快消失在网络的潮水里。
而且也没有那么多傻子,大家都是为了利益,没有人干吃力不讨好的事。
放着好钱不挣,去得罪一个神秘的富豪。
兔子急了还会咬人。
更何况王可这种大人物,人家怎么可能会善罢甘休。
后面由王可的话题又引出了其他的事。
一说起网上的趣闻轶事,大家都来了谈论的兴趣。
八卦之火熊熊燃烧。
总之,网络上流传的各种信息可谓是包罗万象、千奇百怪,热点也是层出不穷。
周志猛他们包厢里兴致勃勃地聊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