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皇帝的后军都督府正军和当地守备军两相联合的军制,熊廷弼将自己袖子中的一道奏本往深处推了推。
他本想再向皇帝要点儿权力,好对辽东都司进行一个大范围的整顿,调整军事部署,但现在看来,不用他自己提,这活儿也要落在他的脑袋上了。
“陛下,如此大改,恐怕会在朝野间引起非议。”
站在皇帝的身后,礼部尚书孙如游小声的道。
“陛下锐意图新之志,臣等素知,然天下臣民不知道,常有人言,祖宗之制不可废,如此大动干戈,恐致人心浮动。”
这就是小心的提醒皇帝,别跑的太急,摔着了。
“大明的军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听出了孙如游话中的意思,朱由校摇了摇头道。
“趁着现在辽东刚打了胜仗,各地客军还未回返,抓紧先对辽东下手,等到辽东改完,山沟沟里的建奴也剿的差不多了,也就能对其他各镇动手了。”
“陛下决心已定,臣本不应多言。”
听到皇帝表决心的话,毕自言这时插嘴道。
“但臣想问,后军都督府的行衙,放在何处?”
“先放在沈阳,至于日后。”
闻言,朱由校眯着眼睛指了指地图上的一个点。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
看着皇帝指着的那个位置,在场众人,除了兵部尚书黄克瓒,其他人纷纷就是一惊。
因为皇帝指着的是大宁,日后这地方叫承德。
“臣赞同。”
“我大明若是可以收复大宁卫,则燕山之北,进可以此为矛,威慑蒙古诸部,退也可据城而守,御敌于边墙之外。”
看着皇帝指出的位置,工部尚书徐光启第一个表态道。
“但目前。。。”
“收复大宁的话,话说的过早了。”
对于徐光启的但,朱由校摆了摆手。
老徐头的战略眼光还是足够的,但可惜不是时候。
“想要收复大宁,就先要完成辽东改制,将后军都督府的战力拉起来,同时还要有足够的人手,开拓辽东的土地,积攒粮草。”
“而且,对于蒙古人也不一定非要用武力征讨,用软刀子也可以兵不血刃的达成目的。”
朱由校算是给在场众人吃了个定心丸。
他这个皇帝没疯,这才刚刚打胜一场建奴,就飘的打算再打蒙古人了。
“如今,朝廷的要做的就两件事。”
重新将众人的目光带到身前的舆图上,朱由校轻声到。
“第一件事情,就是新政,说新,也没多么的新颖,大体上就是沿着昔年张太岳的路,重新再走一遍。”
“如今,顺天府在搞新政,天津府那边,袁师也在搞,辽东那边也要搞起来,朝廷的官员补上了,能管住境内的人了,百姓也就能少受些大户的苛待,好过些。”
“第二件事情,就是军改,这件事情,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很多事情都要看熊爱卿给朕的回信,心里才能有个底。”
说着,朱由校看向熊廷弼问道。
“孙传庭带着那支豹韬卫,不错吧。”
“回陛下,不能说是不错,是相当之强,有昔年戚少保之遗风。”
听到皇帝的话,熊廷弼顿时就来了精神。
他是军旅之人,在军事上有自己的见解。
而且近距离的看过豹韬卫的作战模式,很是让他感受到触动。
“豹韬卫的作战方式,多马匹、多车营、多火器、多工具、多操练、多粮饷。”
看着皇帝,熊廷弼掰着手指头,给在场众人讲解起了豹韬卫的战场表现。
“孙传庭第一次协防抚顺之时,臣心中是有担忧的,毕竟这是一支新设之军,其中大多都是没上过战阵的新兵。”
“但孙中郎将用现实告诉臣,臣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随着熊廷弼的述说,在场众人仿佛被带回了叶赫战场之上。
豹韬卫加广宁抽调出的兵马,能正面硬撼建奴精兵,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战术,靠的是装备,靠的是皇帝的支持。
新式的火器、新式的组织度、新式的作战方式,以及足够的后勤补给,这些都是皇帝所带来的的。
有了这些,豹韬卫带着广宁卫的精兵,打的那是相当的彪悍,几乎到了悍不畏死的地步。
没有皇帝带来的这支豹韬卫,熊廷弼就只能把建奴慢慢的往死里拖了。
“孙传庭的能力,是可以的。”
听完了熊廷弼的述说,朱由校点头赞道。
“而且这个孙传庭还是个进士,朕对他还有些其他的期待,要等时间来证明。”
“现在,豹韬卫已经用一场大胜来证明了,编练新军,是可行的。但豹韬卫耗费钱粮之多,也不是其他各军能比的。”
说着,朱由校看了眼在场的众人,又给泼了盆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