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遵首辅之命。”
听到毕自言的话,周应秋就带头拱手到。
皇帝名为赐的是“首辅之印”,但实为“宰相之印”。
在场众人在南海子领了一顿军棍后,这伤才好的差不多,还没忘了痛,当即跟着一起拜道。
“谨遵首辅之命。”
“陛下。”
看着在场百官下拜的身影,毕自言一手背在身后,可能是印有些重,毕自言第一次在大明的朝堂之上,下意识的将腰杆子挺了起来。
对于毕自言在文华殿上的敢想,朱由校没兴趣知道。
他此刻,正在对自己新的军事制度构想进行最后的修改。
熊廷弼就要回来了,到时候和熊廷弼商议之后,待他对辽东的军政进行最后一次大改,然后熊廷弼就能从辽东抽身了。
这自己一个没上过战场,粗通理论基础的键盘侠,见一个战场拼搏,打崩建奴的帅才,突然有些紧张是怎么回事儿?
在皇帝的紧张之下,时间很快就到了献俘之日。
在已经回京的豹韬卫的护卫下,朱由校带着徐婉儿,抹黑悄默默的回到了紫禁城。
这种大典,还是要在紫禁城举行,才能以壮国威。
一大清早,当朱由校来到午门之后时,礼部官员已经身着朝服,带着城里城外、京里京外的里正、乡绅、老人各色人等,在这里等候。
早在前一日,锦衣卫就已经在午门楼前楹正中设御座。
而在大典当日,锦衣卫在午门前的御道东西两侧设仪仗,教坊司在仪仗之南也按东西两侧陈设大乐,鸿胪寺则是在午门前设两名赞礼官员,东西相向而立。
设承制官一员于午门前的东侧,面西而立(来去是梦)。在承制官员稍南另设宣制官一员,面西而立。
文武百官及诸蕃国使者,客人等,侍立位于午门楼前御道之南,按文东武西排班。
午门前御道东侧,陈放摆放露布(捷报檄文)的大案,并设宣展官一员,展示官二员。
刑部献俘官则是位于午门前御道东侧稍南的位置,面西而立。
而作为这场大典的主角,熊廷弼则已经带着众多将校,在午门前御道西侧稍南的位置,面北而立。
待到太阳旭日升起之时,随着一声炮响,大典正式开始。
引礼官引导文武百官东西序立,并引导进献露布官员手捧捷报放置于大案之上,退回就位。
随着礼乐奏响,朱由校带着徐婉儿来到午门城楼之上升座。
见到皇帝、皇后这两口子已经正襟危坐,丁修一甩手中的鸣鞭,全场顿时就安静了下来。
“进!”
得到信号之后,站在楼门之下的礼部赞礼官一声高喊,进献露布的官员面向午门行四拜礼,礼乐再次奏响,平身后乐止。
“臣辽东经略熊廷弼,报捷!”
身形壮硕的熊廷弼,穿着一身大红色官袍,上前在午门前跪下,高声奏道。
伴随着礼乐声起,由内阁辅臣韩爌亲自操刀所拟,兵部尚书黄克瓒亲自念出了捷报檄文。
待到念完捷报之后,终于来到了最重磅的时刻。
“献俘!”
随着赞礼官的一声高喊,戚金等人亲自压着建奴代表来到了献俘的位置,将俘虏们踹跪在午门之前。
就在这时,同样跟着熊廷弼一起回来的孙承宗上前,跪倒在午门御道前,声如洪磬道。
“臣辽东巡抚孙承宗,奏请将建奴斩杀,请旨!”
“万历四十六年,建奴贼首努尔哈赤,不识天数,作乱犯上,致使辽东百姓流离失所。”
同样都是从翰林院出来的,孙承宗的文采自然也不是若的,伴随着他铿锵有力的诵读,在场文武众人听的无不握紧拳头,怒视建奴。
待到孙承宗言罢,向午门伏地而拜。
此刻,全场一片肃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静静的等待着来自紫禁城午门之上的圣旨。
“拿去!”
看着跪在午门前御道之上,一文一武的两个大红人,朱由校一挥手道。
“拿去!”
随着皇帝出声,聚在午门之上的勋戚大臣随之附吼。
“拿去!”
随着一传二,二变四,四变八,自午门由上而下,直至守卫于午门前的三百六十名金吾将军齐声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