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职卫辉,参见陛下。”
闻言,卫辉连忙跪地道。
他是北清河船厂的账房,算是吏。
点了点头,朱由校嘀咕道。
“北清河船厂,李三才。”
怎么又和这个姓李的有关,这厮的业务是不是也太宽泛了。
带着几人回到旧衙门,进入自己的书房,朱由校从桌子抽屉里翻出了几封信件,让人递给毕自严等人。
“朕这里有几份东厂和锦衣卫的奏报,你们看看。”
“这是?”
见状,毕自严几人不敢怠慢,连忙接过太监递来的书信,看了起来。
“东厂提督魏忠贤。”
“锦衣卫千户沈炼。”
“锦衣卫从龙营百户丁修。”
三个人,四封不同的奏报。
一个内阁首辅、三个尚书、一个锦衣卫千户,将脑袋凑在一起读了起来。
南直隶三人组,看似是合作关系,但实际上却是相互监督关系。
为此,即便是三人一起署名送了封关于李三才的联名奏本,却还都各自又写了封单独报告给皇帝。
文官们讲究个统一口径,分配功劳,但特务机构可不讲究这个,在办事能力之前,皇帝更看重的是忠诚,为此才有了这一幕。
当然,三个人也只是小小的争功,将自己在查案中的作用强调了一下,没有敢写子虚乌有的事情出来。
“魏国公世子盗铸银币。”
“假借朕的名头搜罗民间女子。”
“还有倒卖朝廷漕船。”
等到在场五个人看完了信件后,朱由校终于开口了。
“这个李三才,做了如此之多违法乱纪的事,朕恨不得将至千刀万剐。”
“陛下,还没查实呢。”
听到皇帝的话,周应秋小声的道。
“。。。”
听到周应秋的话,朱由校不由得斜着眼睛看了眼对方。
“臣以为当刨坟掘尸,挫骨扬灰。”
看到皇帝的样子,周应秋当即昂首道。
“。。。”
见到这对儿火爆的互动,毕自严不由的翻了个白眼。
这个权刑部尚书,可真是没骨气啊。
“陛下,臣以为,当派遣钦差,严查此事。”
对皇帝拱手,毕自严出列道。
“万历年间,神庙隐于宫内,天下久不知皇帝久矣,臣以为当借此案,震慑天下不法之徒,收万民之心。”
“自朕登基,尚不闻何人可称青天。”
看着毕自严,朱由校出声问道。
“海忠介辞世久矣,如今何人可执牛耳?”
“臣举荐天津知府袁可立。”
闻言,毕自严当即道。
“昔年,袁可立不避强权,任南直隶苏州府推官,连审御批大案,可堪此任。”
“天津那边的一摊子事儿,还指望着袁师拿主意,不可。”
听到毕自严推荐的人选,朱由校摇了摇头。
袁可立在天津不到一年,还在推行新政,这个时候无法离开。